○史书中的包公画像
○包公祠内供奉的包公稿件采写:本刊记者 王晓峰 □策划:陈军 刘咏平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闻名于世,被人们称为包公、包青天,其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包拯的赞美。包拯及其所代表的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将永远存留在肥东人心中。
1 刚正不阿受钦佩
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包拯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
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否则,早已人头落地了。
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欧阳修不赞成包拯这种作法,认为包拯刚直有余,“思虑不熟”。其实,因循守旧、无所事事的宋仁宗时代,倒是十分需要像包拯这样的人。这对于纠正时弊,总有好处。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可惜宋仁宗终究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提拔他当参知政事的要职。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2 不谋私利获尊敬
他大公无私,不谋私利。包拯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他知端州三年,端州盛产端砚,其前任均借进贡之机,贪污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包拯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离任时“不持一砚归”,从此成为载誉史林的佳话。
这段佳话虽然载在《宋史》,其真实性如何本来亦无法完全确认。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在发掘包拯及其家族墓群时,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非端砚,这真不啻为这则历史佳话的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佐证。
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
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处理政务时突然发病,自此卧床不起,一代名臣,与世长辞。包拯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所以,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样,超越了时空,乃至超越了阶级,称得上是历久而弥新了。
3 包拯精神未过时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宋史》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绎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绎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肥东是包公的家乡,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无数有关包公的传说和故事。其中关于包公少年时勤奋好学、勤政廉洁、除暴安民的故事在合肥周边地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传说故事甚至遍及大江南北。“狸猫换太子”、“怒铡陈世美”、“箭杆黄鳝马蹄鳖”……这些来自民间的包公传说传颂了近千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千百年来,包拯及其包拯的精神似乎并没有过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这种公明廉威的精神在回响,就是这种勤政为民的精神在闪耀,成为如今肥东精神的象征。
新闻推荐
“瑶岗红色旅游村”呼之欲出撮镇镇瑶岗社区强力整治村庄环境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撮镇镇瑶岗社区位于合马路边,耕地面积1200亩,15个村民组,685户。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社区认真谋划,以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瑶岗社区美好乡村建设精品中心村建设涉及5个...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