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中
在我的文学作品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后坡地”三个字,因为那里是养我的家园,生产粮食,给予我生命的营养。而在建设和美乡村的今天,我却又拥有了一块得天独厚的“后花园”——《合肥晚报·肥东晨刊》,她是我精神的新园地,给予我财富的灵感。
晨刊,是咱老百姓的报纸。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就像岭上朴素的庄稼一样,给予老百姓全面的养料成分。这也是咱家门口的一道“精神大餐”,作为晨刊忠实读者的我,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曾记试刊之季,每逢出刊之日,我便早早地蹲守在那家书店门前,就像约会情人一样,焦急且幸福着。起得那么早,第一时间能得到一份新鲜的晨刊,早餐有味……
掐指一算,与晨刊结缘,倒有些年头了。晨刊的前身,便是咱老百姓熟知的《肥东报》。那时,我还在偏僻的乡村工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精神荒芜。为了充实自己,工作之余,我便拿起笔写下一些小文章。积少成多,自然就有发表的欲望与冲动。在那个网络“邮箱”不灵便的年月,稿子誊写好后,往哪儿投呢?万丈高楼,还是平地起吧!于是,我将信件投给了《肥东报》,当时连报社的地址都不太清楚。但是编辑没有偏见,采纳了来自乡村的文章,一周后,我的文字竟变成了墨香的铅字。也就是那次的发表,为我日后的写作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作品频出。行文至此,我不得不感谢那位我从未谋面的编辑。
说来好笑,前些日子,我竟莫名地埋怨起编辑来。一连投了几组诗文,等待见诸报端,好“荣光”一下。于是,我天天关注晨刊,生怕漏掉任何一期,因为曾向学生“夸下海口”,你们会看到我“岭上散板”的。——想象着,校园的橱窗前挤满的“读者”,当看到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里,他们如何“奔走相告”;期盼着,我的小诗文能掀起大波澜,叫更多热爱文字的莘莘学子,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出青春文字,向晨刊投稿……激情过后,我一下子变得理智了,十分理解编辑为人做嫁衣的担当与辛劳。由此,我更加关爱咱的晨刊了。
继续将自己原创的作品投向晨报,我的文字得到了编辑真诚的赐教,渐渐地成熟了。也由于有咱分水岭上老百姓汗水的浇灌,“后花园”里的百花,齐放异彩,馨香阵阵。
而今,当《合肥晚报·肥东晨刊》成为咱肥东人的都市报时,我连呼过瘾。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岭上的风土人情、时政要闻、教育动态、民生情报等。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普通与典型,榜样与力量,温情与和谐……无不彰显社会的正能量。
8月8日,晨刊迎来她一周岁的生日,我特赶写此篇拙文作为她的生日礼物。我亦将一如既往地呵护咱精神的后花园,希冀万花丛中有我一点浅浅绿意的闪现。
新闻推荐
牌坊乡以盛产绿色蔬菜知名,“千柳”牌杭椒相继被合肥市和安徽省评为特色农产品。牌坊村更是如此,这里的农业科技园都可以采摘。瞧,红艳艳的“绿色”西红柿多诱人![6/基层]兴奋度:★★★★...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