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喧嚣声从20层的窗户外传来。张承宏坐在办公室里,城市的声音流淌在外面,像是一条大河。“父亲是南京人,母亲是上海人,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们随着支援安徽建设的人潮来到合肥。于是,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
张承宏的童年领地在白水坝。那里有三口大池塘,水很清,天很蓝,附近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每天上学放学,他和小伙伴们都要从塘边经过。“父亲是小学的语文老师,常常带着我们去玩,捉蛐蛐,逮知了……夏天的夜晚,把大凉床往屋外一搬,捧着稀饭,看星星……”
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如身边的所有人一样。“城市越来越大,乡村却越来越远。但是,关于乡野间的美好记忆却从未散去”。
从城市设计到乡村设计
张承宏学的是工艺美术,1994年他就开始给城市做环境艺术设计。“做得更多的是室内设计,酒店、楼堂馆所、家装等等,大多是越来越固化的一些商业复制品”。
2006年,张承宏偶然接了合肥逍遥津里一处会馆的设计,那里是一幢徽派建筑,竹子、松树还有河水,环绕在周围。“那时对徽派还不那么了解,于是我就到皖南去看老房子,看了很多,又翻了很多资料,后来把徽派的一些符号用各种简约的形式在这个会馆表达出来,没想到这个设计居然得到香港和国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大奖\’”。
这次获奖让张承宏醒悟过来,也从此开始走入乡村。“我明白了地域的东西,才是有中国特色的,越传统,越国际。这促使我去摸索安徽的地域文化。从墙的尺寸长度到各种传说各种文化,我都去了解”。
于是张承宏到皖南皖北的乡村去,到湖南的乡村去,到湖北的乡村去,还到国外的一些乡村去,领略不同的乡村文化和设计,琢磨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他的目光从城市全面转向乡村,言谈思索间全是农道与乡建,他时不时把自己的设计团队一股脑拉到乡下,和村民攀谈,到乡间测量,琢磨建筑与田野间的尺寸与关系。他的设计从平面开始转向立体的、生态的,他要在乡村做活态保护和设计,环境、风貌、遗存、人文习俗等等,都在不破坏其内涵的原则下进行展示,让人们感受最纯正的特色乡村。“我要带上家人、朋友,和关心乡建发展的弟兄们住到乡下去,因为那里够大,可以深呼吸,才能仰望星空,才可以不千篇一律,在下半辈子找到不同的自己。”
“平民汤屋”里的安居愿景
在湖南的一个旅游山村,张承宏和他的团队是这样为村落作设计的。
村中有温泉。首先在村里建设一个“平民汤屋”,有别于常见的那些被城市人占领的度假温泉,这个汤屋就是给远远近近的村民消费的,二三十块钱的门票,一家老小、亲戚朋友都可以一起去,享受的是家门口泡温泉的感觉。
另外,在山里比较安静的地方,建一座“村落式酒店”,外观上返璞归真,用当地建筑的特点进行简约式表达,酒店隐没于山水环境之中;内在则讲究现代化及舒适感,细节也要用当地符号进行点缀和表达。
对于当地的民居,则适当改造成民宿,“这种改造更要让农民能受益,房屋外貌改造、院前院后布置、自来水改造、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排放、雨水收集等等,都要考虑到位。真正的还于本地村民的纯粹农民生活,让农民能在本色生活中进行有限的商业和商品销售。池塘、河道、山貌,都是自然的感觉,整个村庄看起来没有任何硬规划的痕迹,这应该就是最好的规划设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承宏的愿景是宏大的。乡村规划设计之外,他更希望打工的人会回来,孩子们可以回来,通过乡建和旅游,通过自身的修复激活,让村庄更像村庄,恢复村庄的活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梦想着‘晴耕雨读\’的理想生活。我们力量微薄,却真想要扎根村落,谦逊生活,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个项目”。
■提问时间
橙:最近一个月,多少时间呆在城市之外?
张:这个月大概有十多天不在合肥。
橙: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乡村?
张:乡村还是乡村,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橙:简单描述一下乡村的清晨和夜晚?
张:早晨从自然中醒来,想睡懒觉都不可能,一切是清新的,是稚嫩的、湿漉漉的感觉,生机勃勃。夜晚天黑了,外面一切都感觉很安静,特别黑。听着屋外的小虫叫,早早入睡。
橙:假如有可能,你会选择哪个时代 (朝代)、哪里的乡村?
张:还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好。只要还像是乡村的地方,我都一样喜欢。
橙:你会在乡村的时光里,读一本什么书?听什么音乐?唱一曲什么歌?看一部什么电影?
张:没有规定自己必须看什么书,音乐也很少听,其他活动就更少了。写心得,看房子和周围的环境,找在城里看不到的一切,尽可能去发现。
○
籍贯
:
合肥
○
职业
:
旅游环境规划设计师建筑
&
室内设计师
○
爱好
:
查资料
,
画草图
,
去乡村
,
聊乡建
新闻推荐
凭一个手机号就可全城用WIFI免费无线网络年底覆盖省城一环内 安全认证平台正在招标
免费无线网络年底覆盖省城一环内 安全认证平台正在招标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