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备受关注的省城居民天然气阶梯价两套方案于昨日出炉,三级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初步划定,省城“统一用气计费标准”的时代即将结束(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03~04版)。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作为“柴火”的天然气处于首位,关系千家万户的钱袋子,加之省城水价刚刚上涨,使得气价的阶梯方案格外引人关注。
目前,阶梯气价方案听证会尚未举行,在各类听证会纷纷沦为“听涨会”的背景下,这一次的听证会,会不会听出“新意”?恐怕很难。昨日,阶梯气价方案一公布,民间普遍悲观。单从第一阶梯来看,年用气量0~360立方米,月均30立方米用气量,官方称覆盖大部分家庭,但现实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口之家纷纷反映不够用,而一旦超量,则意味着气价上涨,开支增加。
这种官方口径与百姓切身感受的反差,反映出类似价格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涨价总是垄断性企业自说自唱,“有形之手”干预价格,总是胳膊肘往强势一方拐,百姓的知情权和议价权却难以体现。各档基数如何得出、是否合理?企业成本是多少?哪些成本是用户该承担的?企业利润有多大?人员薪资福利是否合理?等等等等,往往没有一本明白账。
当然,笔者不怀疑合肥市民用天然气价格倒挂,供气企业压力山大,但供气企业成本高企,并不意味着用户就要无条件买单,这其中还应考虑诸多问题,比如,企业有没有尽到降低成本的责任?政府有没有考虑增加财税补贴手段?能否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通过竞争推动价格合理回落?甚至其中有没有因贪腐等因素加大成本?
应当说,实行阶梯气价的目的,利用价格杠杆引导用户调整用气行为,促进节约资源,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居民增收受到影响的大背景下,更要切实遵循市场规律,同时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甚至心理感受。
需要强调的是,不得牺牲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的合法利益,这是动用“有形之手”的一个前提。推行阶梯气价,一方面要确保核得实、算得细、定得准,一方面还要保障百姓能知情、能议价、能承受,如果简单一涨了事,即使价格“顺”了,百姓“气”也不顺。 □本报评论员 吴水桂
新闻推荐
日前,在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2015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评选活动中,合肥市螺岗小学徐波老师的微课《三角形的内角和》获全国一等奖,李月老师的微课《如何辨别比喻句》和...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