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合肥新闻 > 正文

人类的阅读史

来源:安徽商报 2015-12-17 02:32   https://www.yybnet.net/

□胡竹峰

因为阅读,书写和书本身才有意义。如果书写或书没有人看,那么书的存在只是一个沉默的存在,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著名阅读史专家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他的 《阅读的历史》一书开篇中指出:“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 ”他说:“古往今来,不论长幼,谁都无法否认它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永远 是 文 明 之 声……”因而,探讨阅读的历史,无疑也就是探讨这件最神奇的事情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过程,探讨这文明之声的主要内容情形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阅读先于文字

人类社会对于文字的阅读,迄今为止,最早的实证是6000年前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巴比伦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华民族早在公元前1700年就有了基本完善的文字——甲骨文。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刻画有几十种符号,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专家们说那就是文字,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

先秦许多史书上的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差不多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已经初具雏形了。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中华文献中,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显然与文字和阅读直接相关。

去年,阿城先生文化随笔新作《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出版。

在《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试图用图像学的方法展现文明之源。传说中的河图即后来的阴阳图,它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传说中的洛书即九宫图,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商代的青铜器中罕见存有。书中的天极即北极星,它的形象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中。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它的符形由盛而衰,与三代王权的长消相符合。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把“河图洛书”臆断为文字载体,可无论如何也说明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阅读。

阅读先于文字。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求证的事实。

人类的阅读首先是为了认识事物、趋利避害,而不是为了文字。文字产生之前,阅读只关乎意义。

光绪年间,王懿荣从那些散落在药铺里的中华龙骨上的刻纹阅读出意义,解读出这是一种契文,即甲骨文。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足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中华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很显然,中华文字在商代以前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

火的使用,使人类走出洪荒。而创造文字,阅读文字,却让人类开始迈向文明。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的重要,惊天地泣鬼神。

朗读先于默读

阅读史研究者说,朗读是先于默读的。希腊语中的阅读一词就是取“我读,我认识,我大声朗读”之意。余秋雨在对话合肥联投的演讲中说,杨振宁出生的年代,在街上走两个时辰也很难找到一个识字的人。据说古希腊大约只有5%的人识字,能阅读的更是寥寥无几。以此类推,中国大地相比也是如此。那时候公共阅读总是以听读文本为主,过去乡下还常见说书人。

阅读史研究专家认为,希腊识字人很早就是朗读者。古希腊时期,有医生开出“阅读”的处方,让病人通过听别人阅读来调养心神。希腊人罗马人,有过养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奴隶为主人朗读的风气。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认为,在公元10世纪前,雅典人、罗马人的正常阅读方式是大声朗读。而早在公元前7世纪,到亚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亚述学者,“肯定都是在隆隆嘈杂声中阅读”。“在雅典或珀迦马的时代,旁边另有几十个读者各摊开刻写板或卷轴,喃喃自念着各类故事……我们找不到有抱怨希腊或罗马图书馆的噪音的记载”。直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坚决反对书写和默读,他对他的学生柏拉图一再强调口述的重要性。柏拉图当然要尊崇恩师的教诲,但又不能不把乃师的思想记录下来,这才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一些口语体的著作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华民族的阅读也一样。孔子也强调口述、反对书写。“述而不作”是他的信条。那个时候,生产力太落后,竹简、木牍制作不易,能由老师口述或者阅读者朗读就很不错,由此形成通常的阅读主要是听读或朗读。荀子《劝学篇》有关于朗读的文字:“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知夫不足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后来也说:“大凡读书,且要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

我国古代的文字没有标点,初学者不会断句,必须要先听人诵读而后跟读。

出版扩展阅读

中国四大发明,关于阅读的就有两项,汉代的造纸术;宋代的活字技术。

中国在周朝时期,朝廷就办有图书馆,当时称为“藏室”,老子就曾经担任过朝廷图书馆的馆长。到唐代,雕版印刷可以印刷出高清晰度的文本。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形态的书籍装订,书籍形态主要是卷轴,通常一书会有好几卷。

唐末宋初,进入印本书时期,把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连成册,线装书出现了。一直到公元18世纪中期,汉语印刷的书籍比其他所有语言出版的书籍总和还要多。这真要感谢毕昇的发明。

时间进入明代,朝廷重视教育,办教育第一位是课本。大量供人们消遣的小说也乘势而上,冯梦龙、凌濛初编撰的话本大受欢迎。到了晚清,彩色连环画畅销,民国年间街头小报风靡一时。当时的阅读已经非常平民化、市场化了。

晚清开始,西方印刷技术被引进中国,一下子扩展了商业化的阅读市场。如今,再普通的家庭里也有书籍的影子。

新的千年早已来临。纸质阅读的同时,电子阅读也大行其道。

回望阅读历史,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载体、阅读效果,一直在变化发展。阅读先于文字,因而阅读包罗万象。阅读迷人,书香迷人。

彩陶八角星纹豆(大汶口文化陶器)甲骨文内蒙古居延汉简《彷徨》(民国版)宋版书

新闻推荐

重塑高新 升级合肥蜕变蜀西湖:曾经“价值洼地”如今“西贵之地”

蜕变蜀西湖:曾经“价值洼地”如今“西贵之地”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人类的阅读史)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