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合肥女孩小郑“双十一”时网购买了很多东西,其中一件大衣等了10天仍没有收到货,于是选择退货、维权,此后,她的电话就不断遭到骚扰,除了不断接到电话,每天最多收到100多条短信,疑似是网店卖家报复。(相关报道详见今日本报10版)
近年来,因为网购退货或给网店差评而遭到报复的例子屡见不鲜,报复维权买家的卖家被戏称为“复仇者联盟”,其“复仇”方式也五花八门,电话骚扰维权消费者只能算“小儿科”,更恶劣者甚至给维权买家寄“裹尸布”,寄“重口味”的大便包裹。
可以说,自从网购兴起,这种买家与卖家的矛盾冲突就一直存在,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凸显的正是网购维权的尴尬。
不难想象,买家维权要么是买到的东西“货不对板”,要么是卖家服务不能令人满意,作为消费者,不计较浪费的时间精力,退货是最起码的要求,给你个差口碑也是情理之中。而且,对于网购的“后悔权”,去年实施的新《消法》已经明确予以保障,明确网购七天内可以无理由退货。
那么对于有法可依的网购维权,卖家为何敢公然“复仇”?一方面是网购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卖家对消费者信息了如指掌,让这种报复有了实施的可行性。更关键的是在网络消费纠纷中,维权、取证不但要有时间精力,还要有技术,这些,对于单枪匹马的消费个体来说,不是轻易能承受得起的。
不能忽视的是,网购维权难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其影响绝不止于个案。对于网店卖家来说,“报复”顶多能痛快一时,要知道,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一次维权不愉快,一生都可能不会再买你的东西。而对于整个网购发展来说,成熟的维权机制是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如果网上充斥假货,如果网购吃了亏没地方说,那劣币效应将无限放大,对整个市场来说将是灾难。
当今,网络经济风生水起,细化的法律及带电的监管恰恰是其健康成长最好的营养剂。解决网购维权难题,需要监管前移,筛查过滤不良商家,也要加大事后处罚力度,营造干净的网络购物环境。
□本报评论员 吴水桂
虚“购”
网购兴起的同时,也暴露出刷信誉、维权难等诸多问题。 □新华社
新闻推荐
体壮貌凶 背披铠甲夜逛市场 无人敢捉这龟是个什么“鬼”?专家鉴定:它是美洲大鳄龟,见啥咬啥,不可放归野外
专家鉴定:它是美洲大鳄龟,见啥咬啥,不可放归野外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