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2016年1月5日 16版 几声鸡鸣,几声犬吠,划破了拂晓的宁静,崔岗,这个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偏僻小村,又迎来一天的喧闹。1月2日是新年的第二天,这里上演了乡村版的“年货节”,不少游客慕名赶来,买一点儿乡土年货,淘几件手工玩意儿,欣赏着涂鸦艺术。
从2012年第一位艺术家光顾,到目前陆续一批艺术家进驻,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在艺术与村民、游客的各种互动中,正一点点改变着。
自然生长
被边缘的乡村让艺术家一见倾心,一间间乡间老屋被装饰一新,一个个艺术家陆续进驻。
2012年6月,自由艺术家谢泽第一次来到崔岗,便一见倾心,没几天工夫,谢泽找了个闲置小院,和村民谈好价格,成为这里第一个入驻的艺术家。
谢泽将这个小院命名为“瓦房”,在他看来,瓦房代表原生态的居住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有一种乡土气息的回归。
而这份原生态,不光吸引了谢泽,“刚来时我策划了一期个人作品展,没想到来了100多人,车辆把村口都堵了,很多人打听还有没有空房。”谢泽说。
凭着口口相传,柴院、环艺坊、素陶工社……一间间乡间老房被装饰一新,一个个艺术家陆续进驻。(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在这儿可以享受慢下来的生活,心境变得惬意安静。”在艺术家旌阳眼中,灶台上升起的炊烟,朋友聚在一桌谈笑,小孩子满院子乱窜,人的自由天性得到释放。
和他一样,不少艺术家在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中体味着乡村美好。“夜晚躺在院子的角落,能看到满天的繁星。”旌阳说。
共享艺术
乡村小学有了艺术指导,村民有了房租、旅游收入,曾经衰败的乡村开始旺起来。
不同于宋庄等大都市里的艺术村,崔岗村没有太多的职业艺术家。“只有一些有趣的人、时尚的人、咧着嘴笑的人,他们没想着靠作品赚钱,而是抱着‘玩\’艺术的心态,和所有人一起乐呵。”谢泽说。
作为崔岗市集的发起人之一,素陶工社创办人王菊生认为艺术并不专属于“大家”“大师”。
“不只是专业学美术、制作的人才能搞艺术,发起崔岗市集,就是要给每个热爱、喜欢它的人搭建平台,让艺术可以在市集上‘叫卖\’。”在王菊生看来,市集上,一个小手工作品的展示推介,一首街头小调的表演传唱,都是生活化的草根艺术,散发着无穷魅力。
被带动起来的乡村艺术生活,很热闹,很丰富。
崔岗村村支部书记崔光龙介绍,艺术家的工作室必须在规定时间向游客开放。而如今每逢假日,村里总能看到游客三五成群,或到绘画工作室欣赏素描,或到摄影展厅品评作品,或到音乐小屋听听原创音乐,饭点儿时再来一份徽州一品锅,好不惬意。
此外,艺术家还会常到乡村小学做活动,讲几堂公开课,小朋友也能到他们的工作室参观。三十岗乡副乡长杨洁介绍,和市区相比,乡村学校教学设施、资源相对有限,通过艺术家和学校的对接,小朋友也能够直接触摸艺术。
定规立矩
艺术家村民相互协商制定规范,既要满足村民增收愿望,又要符合艺术村持续发展需要
“临近水源、岗地地貌,对崔岗发展是限制,但也成了机遇。”杨洁介绍,艺术家的自发进驻,让政府看到了乡村建设的另一条思路,找准了崔岗村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谢泽看来,崔岗能有今天的面貌已不简单。“不能急于求成、大拆大建,乡村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要自然生长。”谢泽强调。
与自然生长相伴生的,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
副区长钱江认为,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村民之间需要有相应的规范“兜底”。“容易出现哪些纠纷,问题出现后怎么解决,现在村里正引导他们相互协商、制定规范。”钱江说,“政府介入艺术村管理的总体原则,就是要既满足村民增加收入的现实要求,又符合艺术村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崔岗的未来,钱江有自己的盘算,“不强求,希望有一天出现更多张岗李岗,那个时候,乡村文化发展才会是一个整体的提升。”·孙振·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杏花公园在市林业和园林局及市园林绿化质量监管中心组织的2015年度考核评比中,以95.8分位居所有参评单位之首,被评为年度“五佳”公园。 据悉,此次评比是...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