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刊讯 4月27日上午,巢湖最大的支流裕溪河上,出现一艘潜水艇。这艘潜水艇不是造船厂生产的,而是一个叫张胜武的人纯手工打造出来的。当日,张胜武在裕溪河上带着记者进行了水中演示。
爱好发明,两个月造出潜水艇
1965年,张胜武出生于裕溪河畔的张渡村,初中毕业后到北京打拼了20多年。其间,他当过菜贩子,也干过木匠,他很聪明,每一行都干得很出色。2006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回到了家乡,在裕溪河边开了一家砂站,和妻子将砂站经营得红红火火。
在做生意的同时,张胜武喜欢捣鼓一些小发明。有一天看到央视10套《我爱发明》栏目后,爱好发明的他突发奇想,想要自建一艘潜水艇。造潜水艇开销很大,而且有一定的风险,所以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张胜武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2014年10月,妻子回娘家陪伴母亲,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张胜武花了两个月时间,硬是把一艘潜水艇给造出来了。
记者体验,动力采用绿色电源
当日上午,张胜武先让记者站在岸边,他驾驶着潜水艇演示了一番。记者看到,潜艇马达启动后,翻起的水花在平静的河面上掀起层层涟漪。
潜艇靠岸后,张胜武邀请记者入内亲身体验。进入潜艇需要经由最上方的大盖子,然后两手支撑,慢慢滑到舱内。舱内很干燥,四周都是铁壁,透过舱门才能看到外面。张胜武坐在第一排,记者坐在后面。
记者看到,潜艇里有好几根白色的塑料管,张胜武介绍说,这是用来换气的。记者感受到,除舱内噪音稍微大一些外,在航行时非常平稳,在水中后退时,速度也比较快。驾驶舱壁上装有压力仪表,下面连接着塑料管。一排保险丝盒里伸出各种电线,地上摆放着电瓶。潜艇首尾各有一只用于潜艇下潜的进水舱。
潜水艇长约6米,高约1.5米;驾驶舱内部空间宽度约60厘米,高度约1.2—1.5米。张胜武说,由于艇内空间狭小,没办法再安装氧气供应系统,所以氧气供应只能由舱内的导气管来解决,这也就限制了下潜深度,对此,他有些遗憾。
已获专利,打算再造一艘救援艇
张胜武告诉记者,这艘潜水艇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一台三轮车马达来驱动,采用4只各12伏的电瓶供电。为了保持潜水艇稳定,他在艇身里浇筑了1.5吨的水泥。
“潜艇自重2吨,排水量3吨。目前下潜深度为1米多。”张胜武说,建造这艘潜水艇他一共花去了5000多元,其中购买5毫米钢板用去1500多元;购买4只电瓶用去2000多元。目前航速能达到每小时7海里。
今年2月,张胜武发明的新型潜水艇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张胜武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设计图纸和专利证书。他说,合肥市海事局工作人员还曾特意来参观考察过这艘潜水艇。张胜武想在此基础上再造一艘救援艇,以后周边群众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参加水上救援行动。
本报记者 马丰成文/图
新闻推荐
回答学生提问不避“犀利”问题 合肥职院首次举办“对话院长”活动 今后将扩大到系(部)
晨刊讯 “邵院长,有些同学感觉学院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水平不够高,还存在不讲规则、不讲程序的现象,请问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很犀利,回答有难度,但是这问题必须要回答!” 这是5月4日下午在...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