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语音……安徽省通过创新驱动,围绕培育新增长点聚焦创新重点,让市场配置创新资源,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一批批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安徽省确立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4105”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规模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增长亮点不断涌现,去年实现总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
江淮大地,创新潮涌。去年安徽省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搭建了创新型省份建设又一重大战略平台。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创新之光正照亮安徽省转型发展之路。连日来,本报记者聚焦合肥这个创新高地,用一组画面反映安徽省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
▲ 4月25日,研究人员在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线站内研究雾霾的形成机理及如何减少大气污染。该实验室建有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简称“合肥光源”),为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学、化学、能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验平台,拥有燃烧、软X射线成像、催化与表面科学等十条光束线及实验站。
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 4月20日,江淮汽车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正在批量生产iEV6S。江淮iEV6S采用一套由电动机和18650型锂电池组成的纯电动系统。该车型已在4月25日北京车展发布上市。今年第一季度,江汽共销售电动轿车4410台,接近去年全年销量的一半。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 4月25日,华米科技工作人员展示中国传统平安扣造型的Amazfit手环与小米手环。此手环荣获德国iF工业设计大奖,代表着安徽智能终端产品设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华米科技销售各类智能可穿戴产品400多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 本报记者 程兆 摄
◆ 4月25日,安徽巨一自动化公司技术人员在装配调试出口白俄罗斯的车身焊装线。该焊装线在行业内率先采用多滑台柔性切换和双层滑撬输送技术,可靠性更高、空间更省。本报记者 程兆 摄
▲ 日前,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工程师对机器人“小柔”进行声学视觉等方面的系统集成。作为“超脑计划”成果的“小柔”,搭载多项科大讯飞核心技术,包括语音唤醒、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等。 本报记者 程兆 摄
▲ 4月26日,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无人机展示平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新产品调试。该公司拥有国内一流无人机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取得无人机专利授权27项,其核心技术全自主飞行驾驶仪,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3大类7款无人机高端机型,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本报记者 杨竹 摄
▲ 4月26日,合肥高新区美亚光电医疗器械生产线上,技术人员正在检验产品。美亚光电是亚洲最大的光电识别技术研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智能色选机、工业检测装备和高端医疗装备。该公司智能化色选机等10余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色选技术应用于200多种农产品。 本报记者 杨竹 摄
◆ 4月20日,京东方生产线,机器人正在组装显示屏组件。今年一季度,京东方科技集团在大尺寸电视面板的出货量上创历史新高,居全球第二位。合肥京东方拥有2000多人的研发和技术队伍,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
本报记者 李博 摄本版策划:视觉新闻中心
新闻推荐
存款增量创新高,贷款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