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刊讯 记者于5月4日获悉,全市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数量累计已经达到1653所,合肥今后将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工地学校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农民工的个体需求,灵活机动地增设专题课程以及硬件设备,帮助80余万建筑务工人员“升级”为新型城市居民。
企业花钱合肥已建1653所业余学校
作为在合肥最早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建筑企业之一,安徽三建工会主席唐永慧介绍,随着合肥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每年通过业余学校培训的农民工近10万人次,一方面提高了工人的整体素质,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打下基础,一方面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民工合法权益诉求提供渠道。
根据合肥市的规定,凡市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或造价1000万元以上、四县一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或造价5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一个设备齐全、场地达标的农民工学校投入在15万元左右,作为企业必须舍得为工人们花这笔钱。”业内专家指出。
截至今年3月,全市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数量累计已经达到1653所,从事培训教育工作人员管理人员2132名。如今,在全市大建设工地上,农民工业余学校已经成为工人们工余闲暇时间爱去的场所。
多年摸索形成务工人员培训新模式
“通过远程教育看视频,不用被动地等老师来,有时间的话组织起来就可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民工们感受到市民的待遇和亲情化管理。”唐永慧告诉记者,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发现一线工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下一步将考虑在具备条件的项目工地业余学校,设置无线网络,方便工人上网、利用微信等和家人沟通。
“全市目前有超过80万的建筑务工人员,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建设领域形成了政府为主导、企业来主办、民工成主角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新模式。”合肥市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处的负责人表示,让广大城市建设者不仅可以学习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掌握各种道德规范、权益保障、卫生防疫和生活常识等内容。
今后,合肥建管部门将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并考虑根据农民工自身的不同需求,灵活机动地增设一些专题课程,提高公民素质、法制意识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张志刚 韩理桦 吴奇
新闻推荐
晨刊讯 足不出户,就能和医生对话,让医生帮助自己看病,凭借处方单,还能到药房拿药,复诊的时候甚至不需要选择医生,互联网系统便能自动匹配出最合适的复诊医生。记者从合肥市卫计委了解到,合肥将试点互联...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