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婉婉
随着本学期渐进尾声,不少大班幼儿即将毕业,再过几个月就要步入求学新阶段——小学,幼儿的心理和性格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家长们在这几个月内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记者近日在合肥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的家长课堂中,采访了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大使李孟洁,她给家长们提出如下建议。
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作为合格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则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尊重孩子: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被认为是一个权利主体。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从另一角度说,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年幼,自尊意识处于稚嫩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更应当给予保护。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们予以特别重视。
正视差距: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提前学习了小学文化课内容,因此在小学刚入学时可能暂时成绩领先。家长如果抱怨教育、不承认孩子间的差异,甚至不允许失败,结果会使孩子害怕失败,使差异扩大;而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鼓励孩子不急不躁保持学习的节奏,结果就能使差异缩小、消失。
避免训斥:7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调皮的时候。当孩子有了过失,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
以群治独:在许多时候,孩子们之间的影响超过了大人的影响,因为孩子更渴望同伴的承认与接纳,而年龄越大此种渴望愈强烈。因此,以群治独,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走出孤独,融入群体,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明智选择。
新闻推荐
5月25日,合肥首届跨境电商高峰论坛在庐阳区举行。合肥市今年初获批国家首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此次论坛就该市如何以跨境电商与创新创业为抓手,促进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进行主题演讲与项目...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