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合肥新闻 > 正文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典藏丰富的安徽省图书馆近年来筹建了古籍修复室,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对破损古籍进行原生性抢救修复——妙手“书医”延续文化记忆

来源:安徽日报 2016-07-29 14:02   https://www.yybnet.net/

修复古籍的部分工具。

■ 本报记者 张理想 文/图

卷帙浩繁的古籍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延续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这些文献资料本身又是十分珍贵却非常脆弱的文物。经历火烬水浸、虫蛀鼠啮、人祸兵灾,流传至今的古籍依然要对抗各种“病症”的侵蚀。到了修复人员的手中,伤痕累累的古籍才得以延长寿命,重新焕发生机。

匠心 慢工出细活

“作为安徽省古籍收藏数量最多的单位,安徽省图书馆拥有古籍线装书34万余册,其中善本3万余册。 ”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常虚怀说,古籍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坏就不能重现,及时修复是对古籍进行原生性保护的最主要办法。

“在本馆所藏古籍中,三分之一有破损,十分之一、也就是3万余册亟待修复。 ”80后臧春华是古籍修复小组资格最老的一名员工,小组现有5名专职人员和3名兼职人员,即使每天修复一册古书,修完3万余册书也需近百年。古籍修复是慢工出细活,不能强赶进度。碰上破损严重需要大修的书,前后修复时间可达1个月。业内曾经估计,一个修复人员在一生职业生涯中,最多修复800册古书。

拿到一本待修的古书,首先要分析书叶的材质和破损状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修复方案,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需要用到揭、补、托、镶、衬等多种技法。臧春华至今记得2013年修复善本《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的经历:“这本书全国只有两部,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参照《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该书定为二级缺损,四级霉蚀、絮化、书口开裂、撕裂、虫蛀,五级书衣破损、线捻断损,此外还有受潮、水渍和脏污现象。经过分析破损状况、查找资料、制定方案、选配纸张、清洗书叶、修补书叶、书皮及托纸、装订书册、修复残片、制作函套等步骤,前后断断续续历时近一年。”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提出,修复古籍“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易言之,一个合格的古籍修复工作者必须具有能补天的技术、箭穿悬虱的眼力,并聪慧耐心、一丝不苟,即是所谓“良工”。修复古籍需要与时间赛跑,但其过程却要求修复人员慢下节拍,专注于每个细节。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只有保持平静的心态、耐得住性子,才能安心坐下来和古籍对话。”生于1993年的张文文是年龄最小的修复人员,去年底才加入古籍修复小组。“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匠人精神\’,就是将一项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对于古籍修复而言尤需如此。 ”

技艺 融古而汇今

7月22日,大暑,高温加上梅雨季残留的湿气,令合肥城分外闷热。古籍保护要求恒温恒湿,古籍修复室因此“沾光”,得以保持相对清爽的环境,这也算是给工作人员一点意外的“福利”。

入职古籍修复小组刚满半年的蒋云,将一张书叶平铺在工作台上,用毛笔蘸上稀浆水,顺着虫蛀的裂缝轻轻抹匀,然后用镊子夹起一条狭小的溜口纸,小心翼翼地粘在裂缝处,再用纤细的手指轻轻抚平,一道裂缝便恢复了平整。

“毛笔、镊子、剪刀、锤子、尺子,这些都是修复常用的工具,至于浆糊和纸张更有讲究。”蒋云说,浆糊一般由去筋的小麦淀粉调制而成;纸张则大致有麻纸、皮纸、竹纸、草纸、混料纸之分,都由传统手工抄制而成。 “化工原料制作的浆糊、纸张含有酸性物质会伤害书叶,因此修复古籍一般选用天然材质,这样修复方法可逆,后期如果发现问题可以重头再来。 ”

臧春华拿起一本半指厚的 《纸谱》向记者介绍:“古人印制图书的纸张材质多样,厚薄不一。古籍修复要求整旧如旧,具体到每一册古书,要根据其纸张选择材质相同的修复用纸。 ”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专门采购了各种材质的纸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也曾赠与一些市场上较少见的纸张。

造纸纤维分析仪能够根据纸样纤维准确测定书叶材质;纸张测厚仪能衡量书叶的厚度;酸碱度测量仪能测量书叶的酸碱度……现代精密仪器的应用为修复人员选纸提供了便利,但修复技法却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为了让新纸与古籍书叶颜色相近,修复人员还要用天然植物、矿物颜料对纸张进行染色处理。

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古迹重装如病延医。 ”臧春华对此深表认同:“修复古籍就像为病人医治延续生命,修复人员就如同古籍医生。”断线、破皮、圆角、虫蛀、鼠啮、烬余、水浸、霉斑、糟朽……这些都是古籍的“病症”,针对不同“病症”,修复人员要开出不同的“药方”。 “没有两本古书修复经历完全一样,每修复一本古书都是一种对技术的全新考验,修复难度越大,这种感受也就越深。 ”

传承 专业求精深

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书有残裂,郦方纸而补”,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古籍修复最早的记述文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籍修复技艺在近代曾经形成流派纷呈的盛况。

“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比如京派的‘珠联璧合\’、蜀派的‘借尸还魂\’、津派的‘千波刀\’等等。 ”臧春华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属于学院科班出身,没赶上传统师徒授受的时代,自然难以归入流派传承谱系。 “不过,学院教育海纳百川,打破了流派界限,反而更能融汇各家之长。 ”臧春华说。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历史,最早能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的安徽省立图书馆时期,那时馆内便设有装订室负责书籍修整,怀宁人孙荣华是省图有明确记载从事图书修整装订的第一人,他的资料照片如今挂在古籍修复室的墙上。由于一度缺少专业人才,省图的古籍修复工作时断时续,1996年之后甚至中断长达10年之久,直到2007年全国启动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省图才重启古籍修复工作,臧春华也是此时来到古籍修复室。

“现在古籍修复小组5名专职人员全部是80后、90后,清一色的专业院校毕业生,已经基本解决了缺少专职修复人员的问题。”臧春华说,为了培养人才,省图一方面不断请其他单位专家前来指导,一方面将自己的工作人员送到国家图书馆等单位接受培训,这些年轻人将在不远的将来挑起省图古籍修复工作的大梁。

作为新人,张文文半年多来修复了《吕氏春秋》《桐城姚氏诗钞》两部古籍共4册书,这些书略有虫蛀鼠啮,修复难度相对较小。她认为:“修复古籍的经验需要逐步积累,在校期间的实习经历远远不够,这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

“稳定古籍修复队伍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员。 ”省图书馆研究馆员朱开忠认为,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主要依靠经验,如今要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使古籍修复走上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道路。

题图:修复后的古籍。

新闻推荐

·民生快递·合肥发布价格法律政策提醒

本报讯(记者 王恺)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8月1日,合肥市物价局发布《关于增强价格诚信意识维护灾后重建市场价格秩序基本稳定的价格法律政策提醒》。经营者在生产、销售食品、药品、饮用水、燃料、...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典藏丰富的安徽省图书馆近年来筹建了古籍修复室,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对破损古籍进行原生性抢救修复——妙手“书医”延续文化记忆)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