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以来,市民政局秉承为民服务宗旨,立足民政工作职能,聚焦兜底救助,健全完善制度,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筑牢民生底线,为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坚实基础。
制度创新见实效
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出台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明确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年人均不低于3266元。此外,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社保兜底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配套文件,明确了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为民政部门发挥兜底保障提供了制度保障。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修订出台2016年新版《合肥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在救助政策上进行五个方面的调整,为困难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扩大了救助对象的范围,新增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其作为重点救助对象,资助其参加当地农村合作医疗;降低了救助起付线,非重点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起付线由2万元降至1.5万元;统一全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符合条件的的救助对象,合理个人自付费用分段按比例累计给予救助,最高封顶线为8万元。
规范临时救助制度。严格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归档等各环节,市、县两级不断加大临时救助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社会救助人员业务能力,瑶海区、庐阳区多次组织社会救助培训,强化临时救助资金的预算与监管,切实推进临时救助预算执行。推进“救急难”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创新救助方式,取得良好成效。庐阳区创新开展了“助之桥”社会救助服务传输导航项目,受到省民政厅领导肯定。
社会救助出实招
农村低保救助实现兜底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标准,从2016年1月1日起,合肥市农村低保标准市定指导线提高到家庭年人均不低于3266元,四县一市实际执行标准均为3600元,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提标幅度为历年之最。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2650元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3266元。
医疗救助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全面展开城乡医疗救助工作,2016年,合肥市各级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累计救助42.17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20890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5%、36.5%。
临时救助“救急难”。2016年,全市累计救助13336户次,累计支出3109万元,人均救助水平2331元/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1%,发挥了临时救助救急解难的作用,维护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受灾救助让人不再谈“灾”色变。2016年合肥市自然灾害是近年来较重的一年,市因灾倒房恢复重建任务数是852户2341间,合肥市出台《2016年水毁农民住房重建总体方案》,强力推进因灾倒房重建工作,2016年11月10日全部完工,倒房群众顺利入住。
残疾人救助让特困群体生活有信心。出台《合肥市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60元的护理补贴。全市64852人领取重残补贴3765.242万元,所有县(市)区全部发放到位。
慈善救助辅助效应发挥显著。2016年,市慈善协会以品牌项目吸引社会大量慈善资源,积极开展了扶贫济困、支教助学、安老助孤、医疗救助、抗洪救灾等一系列的救助活动,共支出善款305.91万元,爱心物资折合人民币12800.39万元。 袁荔
新闻推荐
滁州市大力培育“滁州工匠”服务经济发展 七成职校毕业生扎根本地就业
我市大力培育“滁州工匠”服务经济发展七成职校毕业生扎根本地就业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