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争取挂上先进户的绶带。”寿县隐贤镇徐圩村47岁的张应兵,脱贫后踌躇满志,计划着把自己的蔬菜大棚升级为保温棚。而就在几年前,张应兵一家不仅欠了一大笔外债,就连平时的日子也只能维持温饱。
“我曾经在上海打工赚了一些钱,本打算买辆车的,没成想家属却一病不起。”张应兵长叹道,2010年初,妻子干活时感觉肚子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化验才知道已经到了胃癌晚期。夫妻俩辗转多地求医,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17万元的债,但妻子还是撒手人寰。看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他从上海回乡,开始种地。“种了两年水稻,一年也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一家人吃饭上学问题解决不掉,还欠着钱,靠种粮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辈子恐怕没戏。”2013年,张应兵心一横,向亲朋借了7万元,在地里支起了大棚。
为了让张应兵尽早脱贫,镇里依据政策每亩地补贴其1500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并邀请农技专家现场进行培训,定期对张应兵进行电话指导。有了技术和政策支持,张应兵通过走市场,询菜价,看质量,并依据季节变化,摸索出了一条种菜“宝典”。“3月份的苋菜新鲜,能卖个好价钱。再过过,2个月成熟期的空心菜基本能上市销售了,紧接着是18天成熟期的鸡毛菜,22天成熟期的乌白菜……”张应兵的种菜宝典早已烂熟于胸,他的大棚一年到头也都没闲着。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张应兵没事就喜欢看电视,而天气预报则是他每天必看的节目之一,通过天气预报及时掌握温度、湿度、水分大小、病虫害的防治,才能让大棚产出高质量的蔬菜。“大家都种菜,凭什么你的价格高,人家的卖不上价?这就要找准时机!”张应兵从来不盲目跟从市场,通过他细心观察和精心计算,他的菜不仅质量好,又总能比别人早半拍上市,因此也从不愁销路。“在合肥周谷堆市场,要是上市早又是当季蔬菜,像空心菜能卖到10元一斤,苋菜能卖到6元一斤。”通过市场观察,张应兵能够及时判断出市场需求什么菜,提前种、提前上市,“我种的菜,都选用进口种子,农残低、口感好、营养丰富”。他算了一笔账,刚从上海回到寿县,种水稻一年的收入只够维持生计,根本没钱还账。而通过大棚蔬菜,2013年他赚了4万多元,到了2016年,他已赚了十多万元,不仅还了大部分的欠账,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今年年初,有了新打算的张应兵去了趟山东,考察学习那里的保温棚技术,打算将自家的大棚改造升级。他又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大棚的造价约一万元,而保温棚的造价则高达10万元,但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保持蔬菜的口感和质量,自己根本不愁销路。“保温棚的前期投入虽然大了些,但过不了几年,这收入就能翻番,致富奔小康也不再是梦了!”
【短评】在很多农村地区,通过奋斗打拼的村里人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却“因病返贫”,背负起巨额债务。是一蹶不振就此沉沦?还是逆水行舟永不放弃?通过张应兵的例子就能看到当代村里人的精神风貌。或许他只是千千万万村里人的缩影,但从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韧劲和坚强却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奋斗的勇气和动力。在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村里人并不孤单,上到国家,下到乡镇,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这条路变得更宽敞,更平坦!
新闻推荐
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合肥市螺岗小学结合今年安全教育日主题“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组织各班学生和家长收看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的安全教育专题节目,...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