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安徽省黄梅剧院演员黄新德(右一)在给小学生讲授黄梅戏表演技巧。 记者 张大岗 摄
立政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观经典,让孩子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请名师,推进戏曲教育入课程;勤督查,确保戏曲教育工作常态化……自合肥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新站高新区全面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在区内各大中小学校的传播和普及,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与戏曲产生“交集”,把戏曲进校园活动从“随机”转变为“常态”。
让学生因了解而热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近日,在合肥市竹溪小学的音乐教室里,戏剧小票友们正在学唱黄梅戏传统曲目《打猪草》,同学们被主人公诙谐幽默的地方方言逗得乐不可支。“黄梅戏中吐字咬字的要求不同于京剧,黄梅戏要求字头吐得重而短。”戏曲老师耐心地解释着,从吐字发音、唱腔等细节一点点帮着小票友们抠戏。
学完《打猪草》,再学《女驸马》。没想到,《女驸马》最受小票友欢迎。他们一个个不甘示弱,那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无不流露出对戏曲的热爱,顾盼回眸间眼光的流转,让专业老师都不禁为之鼓掌。
“开学以来,我校全面启动了‘戏曲进校园\’工作,将其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结合,营造了浓厚热烈的戏曲氛围。”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加深了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学校以此为契机,组建了学生戏曲爱好者社团,邀请戏曲专业演员来校教学,让戏曲传承这颗种子在校园里有声有色地萌芽、成长。
竹溪小学是新站高新区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该区不局限于随机、偶尔性地开办活动,而是将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进行。通过各类活动,为学生们创造接触传统戏曲的沃土,培育他们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让戏曲教育工作常态化
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展现了中华美学风范。新站高新区以庐剧、黄梅戏为重点,兼顾其他戏曲剧种,拟定经典的剧目清单,明确《江姐》、《女驸马》、《三岔口》等17部进中学演出剧目,《唐诗宋词》、《六尺巷》、》《打猪草》等13部进小学演出剧目。“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新站高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真正将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自今年春季开始,新站高新区区属各中小学将戏曲知识课写入课表,并确保每班每学期不少于1个课时。该区还巧借外力,利用第十届“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巡演活动走进该区的契机,邀请市庐剧团携优秀剧目走进校园为广大师生演出。此外,该区以学校少年宫为依托,开设戏曲普及与欣赏课和以庐剧、黄梅戏为重点的戏曲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目前,已成立不同类型的戏曲社团20个。
戏曲艺术对老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那么多所学校、那么多名学生,仅仅依靠请“外援”来教肯定不会持久。为此,该区一方面请名师教学校教师,另一方面组织音乐教师走进剧院观看各类戏曲演出,丰富学校兼职戏曲老师对戏曲艺术的感性认识。
“为了确保戏曲教育工作常态化,我区将‘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情况纳入到文明城市、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每次文明创建检查,都将重点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该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赵旭 本报记者 方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从团市委获悉,近日,由共青团合肥市委员会、市妇联、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阅读合肥书香万家”2017合肥市首届亲子阅读季启动。合肥是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曾多次蝉联中国最爱阅读城市榜前三甲...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