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肃桥
位于芜湖路上的孝肃桥,历史上是几度修复,几度重建,几度易名。
据史料记载,孝肃桥始建于宋代,1309年重修,1496年复修,清康熙六年(1667)和道光四年(1824)又两度复修。《嘉庆·合肥县志》记载该桥名为通津桥,光绪十三年(1887)再度续修。继之为纪念宋朝名臣包孝肃公,该桥被命名为孝肃桥。
1936年,合肥县政府曾将原桥改建成木结构车行梁式桥,《庐州府重修三桥记》称:“……跨于城之东南者为浮桥……”因与我国传统石拱桥结构不一样,民间又称之为大洋桥,后于抗日战争中被毁。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再次重新建设孝肃桥,但至解放初期已经破烂不堪。
195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出资将桥面板更换。1952年孝肃桥又被洪水冲毁,当时的皖北行署指示公路局在此建桥,新桥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排架桥墩,上部为下承式贝雷式钢架木梁木面,桥长52.32米,桥宽11.5米,其中双车道每边净宽3.34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04米。
到了1963年,因使用多年,木质的桥面已经腐朽,行车十分危险,合肥市政府决定改建。1964年11月,改建的新桥竣工,因连接东西芜湖路,遂被命名为芜湖路桥,后来还曾经改叫延安路桥。新桥长53.17米,行车道宽14米,两边人行道各宽2.5米,系钢筋混凝土铺装。此桥设计荷载汽车10吨、挂车80吨,桥下净高7米,达六级航道标准。
孝肃桥横跨合肥南淝河已近千年,可谓经历了沧桑历史,见证了淝河两岸的巨大变化。1990年,合肥市政府决定将芜湖路桥复名为孝肃桥,赋予了桥梁以历史的厚重,让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
孝肃桥曾入选合肥“十佳老地名”,其入选理由是,最能体现包拯精神的老地名,“孝于人民,肃于律己”成为今人的“座右铭”。 李云胜
新闻推荐
星报讯近日,一场规模巨大的沙尘暴一夜之间席卷华北,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同时沦陷,PM10浓度爆表。而就在昨日,沙尘暴减弱成浮尘、扬沙飘至安徽省北方地区,今日还将影响到包括合肥...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