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第14期 在省会城市中,合肥历来是平静的,却是不甘平淡的;一直是低调的,却是不失格调的;是“小字辈”的,却是胸怀“大梦想”的。
过去十年间,这个中部省会城市成为全国省会排行榜上最大的“搅局者”——经济总量先后赶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从中下游跃入“十强”。昔日小城今渐“肥”。近十年来,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合肥速度,引人瞩目。
从往日的默默无闻到新晋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从“铁路盲肠”到即将成形的米字形高铁枢纽,从“离发达地区最近的欠发达省会”到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的“存在感”日益隆起。
合肥,何肥?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家底薄弱、长期“不紧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加速、跨越赶超?
合肥,何肥?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合肥速度”有何隐忧、如何更“肥”?
从2007年到2016年,合肥的经济总量从1334亿元增至6274亿元,年均增长16.7%——近十年来,合肥的经济崛起堪称“现象”。翻阅这个城市的“经济账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体经济)是其最大增长引擎,二者合计贡献了经济增量的85%以上。
“强劲增长的工业,是合肥‘黄金十年\’的第一动力。”合肥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合肥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这个最大支撑。工业曾长期是合肥的“短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工业基础薄弱,建国之初市区只有几家小工厂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国后虽从上海等地迁来一批工厂,但并无国家级大工业项目在此布局。
比之工业,合肥科教资源则相对丰富,尤其是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落户,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随之而来,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一起,让合肥拥有了较强的科教力量。
一个以科教见长的城市,为何在新世纪之初改换路径,发力主攻看上去不那么“时髦”的工业?
“合肥以前走的是科教路线,但由于科教高、工业低,二者难以对接,形成了典型的科技、产业‘两张皮\’。”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说,科研成果难以本地转化,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远走他乡。
工业强了,科研转化通道顺了,创新成果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十年来,合肥依托科技进步孕育新兴产业,涌现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产业。“近年来,我们重点抓工业立市、创新驱动两大战略,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说,实践证明,这是适合合肥的转型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北斗星城商户入驻签约仪式举行李猛会见部分客商代表 倪玉平等出席签约仪式
本报讯(壹柯汪伟方飞)7月26日上午,北斗星城商户入驻签约仪式举行。市委书记李猛在签约前会见合肥百大集团党委书记杨锐、董事长刘浩等客商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倪玉平出席签约仪式并见证项目...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