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国家批复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8个月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发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这标志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宏观的“设计图”变为精细的“施工图”。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抓手,合肥在创新发展上屡屡实现突破。省政协委员吴向明建议,助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可从“最优人才支撑、最全要素保障、最强科研创新和最实成果转换”四大工程着手。
内外“兼收”夯实人才储备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是安徽的,更是全国的科学中心,将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标志着合肥创新发展进入新的起点。
城市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科学岛上,各类大科学装置已落地,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搭建完毕。万事俱备,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最需要的人才是“双一流”学科的带头人,以超常规的胆略、决心和魄力引进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需要创新的国际顶尖人才和项目团队。
吴向明建议,对外利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的国际影响力,整合省内涉外涉侨部门的优势资源,搭建引进海外人才的高端平台,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场活动,引进更多类似科学岛“哈佛八剑客”这样的人才;对内成立省内高校人才联盟,发挥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校友会的作用,积极引进海内外优质校友资源。“除此之外,还要探索大企业、大平台、大中心与省内高校以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省内高校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实际需求的支撑水平。”
多元金融服务做好最全保障
建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资金、政策、税收及土地等要素保障缺一不可。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过程中,合肥市提前谋划、全力配合,重点解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建设需求。
在此基础上,吴向明建议进一步加大金融政策扶持的力度,探索建立基础前沿科技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政策和机制,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和自主探索创造积极的条件。“目前,高层次人才团队扶持专项资金、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等做法已成熟。合肥可以探索设立以服务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政策性科技银行,为创新发展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
知识是力量更是财富。吴向明呼吁:地方性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开展合作,开发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产品与服务。“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试点,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金融支撑。”
“强强”联手开展科研创新
建设成为代表国家水平、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目标。实现目标,不仅要全力促进自主创新与研发,还需鼓励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与国际科技的合作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共建合作园、研究机构,互设分基地、联合成立创业投资基金等,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移和孵化创新。”
唯有合作方能进步。目前,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模式落地,有效推动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技术、人才与安徽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此,吴向明建议:探索建立合肥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基地。“可以总结中科院、天津大学等在合肥设立综合性重点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分校(分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与海内外著名院校合作,争取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性、创新型大学、科研院所在皖设立分校、分院或者研究机构。”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
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速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离不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和机制建设。科研目的最终是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是科研力量“演变”为生产力的桥梁。
吴向明建议:不仅要整合省院市校四方创新资源,推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0大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还要加快建设更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构,提升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能力。
只有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看到投身科研的价值。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尚未完全市场化的现状,吴向明呼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只有让科研成果取得收益向发明人、成果转化人倾斜,才能充分调动成果所有人、发明人及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罗敏 乐天茵子
新闻推荐
回首2017年,谢大哥连声点赞 儿子金榜题名,残疾妻子享受多重“福利”
星报讯继女儿前年考上大学后,去年儿子又金榜题名;因车祸致残的妻子不但享受多重“福利”,而且身体有所好转……昨日,回首获得感满满的2017年,48岁的谢从勇大哥连声点赞。谢大哥一家住在合肥市王卫社...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