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健
李朝荣
柏义兵
朱道林
曾莹
蒋岩
夏芹
司有常
周元清
高艳
宋琼
束志伟
唐文水
尹可银
内容摘要
“读职校,可以习得一技之长,就业形势非常好;中职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还可以继续深造,同样可以圆大学梦;中职免学费,还有资助政策……”5月9日,合肥市召开“职业教育大家谈”座谈会,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市直相关单位、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以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就“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这一主题,畅谈了发展成果、教育教学、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现状及蓝图。
主持人 姚健(合肥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职业教育大家谈”活动。5月6日~12日是2018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的主题是“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前不久合肥市也下发了全市的活动实施方案,其中就安排了“职业教育大家谈”活动。今天的座谈会,我们邀请了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市直相关单位、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以及家长代表,想请各位围绕改革开放40年合肥职业教育发展成就,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的实际,站在各自的视野,为合肥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希望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
40年来合肥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丰硕
李朝荣(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教务处处长):改革开放40年,合肥职业教育收获满满。以我校为例,从校容校貌上来说,从原先占地几十亩到现在占地503亩、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加上校园绿化提升工程的实施,如今,校园环境优美、育人氛围浓厚。从原先的在校生1000~2000人,到现在的近万人,反映出整合带来的办学规模增加、服务能力提升。近三年来,我校每年为高校及社会输送毕业生3000余名。从办学能力来看,学校现在根据市场办学,开放办学(招生、专业建设)、找生源、找企业,建专业,找市场,职校适应性明显增强。办学经费也与市场接轨,按招生数实行生均定额拨款,调动了学校办学积极性,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此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反映出我们合肥职教发展的历程,主要是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和呼唤,加上城市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合肥中职教育发展提速、学校品牌效应明显。
“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
柏义兵(合肥翌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创始人):我2001年毕业于合肥职教中心,当时学的是数控专业,我毕业时很多江浙那边的单位来合肥招人,月薪开到了6000多元,还招不到人。我于2012年自主创业,成立了现在的公司,主要做精密器械,涉及医疗、机器人等。我们开出了十多万元的年薪,却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由此可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很大。“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键看职业教育。是否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是否先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质量到中国品牌,产业转型、产业升级,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作支撑,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大湖名城,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
朱道林(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只有20多年。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明显感觉到最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贡献越来越大。这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投入的增加。在这一大背景下,我校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跻身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从招生来看,今年我校有2500个自主招生计划,有2612人确认考试,这个确认率是很高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提升了。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我校将在围绕合肥产业新布局,科学设置新专业;树立服务社会新意识,建立产学研合作新关系;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创建办学新模式;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培育高技能新工匠四个方面着力,争做安徽高职教育排头兵,为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勇担责任、多作贡献、再立新功。
校企急盼深度合作 铸造人才大军
曾莹(安徽新华学校副校长):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培养向市场需求靠拢,教学内容向岗位能力看齐。作为中职类学校,安徽新华学校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2017年是我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之年,这一年,我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全方位合作,实现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突出体现为以下五种模式: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引企入校,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协同育人校企合作模式;顶岗实习校企合作。这些合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蒋岩(京东方科技集团人力资源专员):目前京东方在全国有3家工厂,员工2万多人。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量很大,未来的竞争也一定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合肥京东方已经和华东地区的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把很多工作做在了前面。校企合作绝不仅仅是学校给企业提供多少人的问题,而是要充分契合双方的需求,还要考虑企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下一步将把校企合作逐步深入、细化,真正锻造一支人才大军。
夏芹(海尔集团招聘经理):海尔目前在合肥有3个园区,涉及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的生产。校企合作这一块,我们企业一直十分重视,2017年召开了华东地区校企合作年会。目前,我们和学校合作比较多的是订单班。我们在青岛总部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实训中心,将来也有可能会把实训基地建到学校去。这个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相信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一定会持续向纵深发展。
双师型教师要进得讲堂、开得机床
司有常(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产业升级的重任,作为职教人才培养基地,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对我校进行全方位改造,学校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办学这一块,我们加强内部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我们把学校所有机房全部打开,交给老师和学生进行实训,学校每年举行两次职业技能大赛。学生主动请老师辅导在我校已十分常见,学校QQ群每天都会有相关图片发布。职业教育中的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双师型教师要进得讲堂、开得机床。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我们规定老师的技能水平和职称评定挂钩。我们也希望对老师有个培训考级,并将其与职称评定相对应。
周元清(安徽建工技师学院副校长):我校是一所省属职业院校,现有在校生近万人。在学校的发展中,我们深感只有好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离不开一批优秀的教师。学校有必要实施积极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下去。
高艳(合肥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主任):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合肥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的成立也得益于这股春风。从2015年成立以来,我们中心配合市教育局为教师发展做了一些服务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合肥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但也不排除极少一部分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不强,我们也希望学校在这一块加强引导。
在学生心中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宋琼(合肥工业学校学生家长):我孩子在中职学校学习了一年后,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发现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了,他积极参加学生会的竞聘和各种社团活动,回家以后也愿意跟家长交流学校里的事情。而且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变强了,自己整理书桌、收拾行李,自己洗衣服,我觉得这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也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一个孩子在学科学习方面吃力,完全可以尝试在其他方面发展。我认为孩子要先成人再成才,今年4月10日至5月10日是学校的家长开放月,我也进入学校实地考察,感觉各方面都很满意,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我们家长放心。
束志伟(合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注重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身边榜样的示范,在心中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追求“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细致极致、敬业乐业”的工匠情怀,并养成习惯。
未来几年发展有了路线图
唐文水(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对孩子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包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融合、终身学习理念等基本要义。就合肥职业教育而言,下一步将围绕一个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两个基本点:育人和质量;建设三个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综合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研究基地;成立三个中心:职业培训与鉴定认证中心、技能人才交流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走四条道路:创新型优质化发展之路、高素质技能型发展之路、共享型集团化办学之路、开放型国际化发展之路。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合肥市职业教育一定会上品牌、上层次、上台阶,为社会进步再立新功。
尹可银(长丰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长丰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在专业设置方面紧密联系三大产业,服务于经济建设。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一所一流的职业学校。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专业设置服务现代农业。我县是草莓深加工第一大县,还将开辟蓝莓、山核桃种植基地,此外还有稻虾养殖项目,需要大批职业农民。更好地服务地方企业、为扶贫攻坚做好服务,也是我县下一步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袁芳 文 杨凤炆 图·
新闻推荐
合肥市供销商业总公司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天水路与天河路交口1宗37777.26平方米出让工业用地,土地证号为合庐阳国用〔2016〕第006号,因中外运供销物流园项目建设需要,已报请市政府批准同意收回。按照...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