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玫瑰书香”首期阅读会在市广电集团举行。首期“玫瑰书香”的阅读主题是“魅力母爱 阅读人生”。小编有幸参加了阅读会,再次深刻认识到女性阅读,母亲阅读对家庭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今天是母亲节,晨书房特别推出“榜样妈妈”专题,希望更多女性爱上读书,成为家庭读书的带头人。 杨绛 一本《我们仨》写尽亲情写尽爱 知妻莫若夫,钱钟书对杨绛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可谓言简意赅,中肯到位。作为女人,杨绛更具备了孝顺、吃苦耐劳、通情达理的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在《我们仨》中,杨绛写道:“我曾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韦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因为奖学金只供学费。我的母校校长以为我傻,不敢向父亲争求。其实我爸爸早已答应我了。我只是心疼爸爸负担重,他已年老,我不愿增加他的背累。” 嫁给了这么一位才高八斗的清华才子,以陪读身份出国的她,按理说,可以像大多数女子一样在异国他乡过舒舒服服的日子,可是,杨绛选择了读书,而且是最省钱的读书——“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书中杨绛这样表述了她的自修生活:“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我正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我可以占据一个桌子。架上的书,我可以自己取。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清静。我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能这样读书,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读书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以十八世纪为界,馆内所藏经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纪和十八世纪以前。十九、二十世纪的经典和通俗书籍,只可到市图书馆借阅。那里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我们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我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典以及诗、词、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反正不愁无书。” 众所周知,钱钟书的日常,多亏了杨绛,因为在读书的同时,杨绛还肩负着照顾丈夫的义务和责任,当然,这义务与责任源自相亲相爱。 初为人母,杨绛写道:“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钟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我:‘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不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从他们的人生生涯来看,钱钟书说对了,杨绛确实既是贤妻良母,又是女博士。然而,成就这一点,杨绛的付出,可想而知。 杨绛写孩子圆圆:“很快从一个小动物长成一个小人儿……她看到我们看书,就来抢我们的书。我们为她买一只高凳,买一本大书——丁尼生的全集,字小书大,没人要,很便宜。她坐在高凳里,前面摊着一本大书,手里拿一支铅笔,学我们的样,一面看书一面在书上乱画……我们看书,她安安静静自己一人画书玩。” 在《我们仨》中,杨绛写过一次她和钱钟书在出国轮船上曾经吵过一架。夫妻之间吵架,原本最为寻常。可是,他们夫妻吵架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家长里短,而是因为一个法文的读音。后来请同船一位能说英文的法国夫人公断。结果,杨绛对,钱钟书错。杨绛写道:“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杨绛的不开心,无疑是因为恃才自傲的钱钟书不开心。 在《我们仨》中,杨绛没有刻意写对女儿的教育,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圆圆读书,了解杨绛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她写圆圆十一岁的时候,“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正在爸爸的引诱、妈妈教导下写读文言的译林小说。她和钟书有同样的习性,到哪里,就找书看。” 杨绛写道:“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在杨绛眼中,圆圆始终和爸爸最“哥们”,其实,我们仨也是最“哥们”。关于“哥们”杨绛在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媛(即圆圆)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媛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媛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记得汪曾祺写过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想来最和谐的家庭关系,没有尊卑,不强调长幼,有的只是相亲相爱的情意深长。 刘慕沙一生保持少女心成就孩子们眼中的可爱妈妈 刘慕沙是台湾作家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的母亲,是台湾著名作家朱西宁的夫人,同时,她也是知名的日文翻译家,翻译过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四五十部文学名著。小编对刘慕沙的了解,大部分源于朱天文的《黄金盟誓之书》,虽然了解有限,还是认为她当得起“榜样妈妈”的称号。也因此,在2017年3月29日,她因病去世后,晨书房做了题为《追忆“榜样妈妈”刘慕沙》的报道——“我们仨”无疑成就了“家庭”的榜样,杨绛无疑是人们心目中的“榜样妈妈”。其实,在台湾,也有这样一个榜样家庭,也同样有一位像杨绛一样的“榜样妈妈”。这个家庭的成员是父亲朱西宁,母亲刘慕沙,以及他们的三个女儿: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朱氏家庭无疑是台湾版的“我们仨”,而母亲刘慕沙也就是台湾版的“榜样妈妈”。 女儿朱天文在《朝阳庭花闻儿语》一文中,提到她父母用她的口吻为她记的一本日记,“父亲于扉页上题道:‘创造自由幸福的开始——我们的文献\’”。朱西宁和刘慕沙的确创造了属于他们和女儿的自由幸福,并且把这“自由幸福”锻造成文学家庭的美好典范。 阿城在给《黄金盟誓之书》的代序中写道:“朱家一门两代三人都是好作家,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如果没人能举出另外的例子,我要说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而且朱家的女婿,也就是朱天心的先生谢材俊,亦是好作家,好评论家,好编辑;再有,天文她们的母亲,是日本文学的汉文翻译家。我有时在朱家坐着,看着他们老少男女,真是目瞪口呆。如果以为朱家有一股子傲气(他们实在有傲气的本钱),就错了,朴素、幽默、随意、正直是这家子的迷人所在。”可以说,这家子的气质,一半来自他们的父亲朱西宁,还有一半则源于他们的母亲刘慕沙。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年轻时,曾创办了影响一代台湾文青的文学刊物《三三集刊》。朱家也随之变成了文学青年的聚集地,朱家的大门向所有文学青年敞开,小屋中经常聚满了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刘慕沙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所有人的饮食供应。朱家好像常年的流水席,饿了总是会有东西吃。刘慕沙因为总是大量采购食物,让卖菜的小贩一度误以为她家里是开餐馆的。 刘慕沙除了热忱,还一直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爱。朱天文在很多文章中写到她母亲的纯善,其中《桃树人家》中写道:“父亲种花植树,母亲虽没有种菜,却三天两头上山当神农氏。这座山,就在我们后园三棵桃树的背后,新近被母亲发掘出三样山珍,木耳、蕨菜、昭和草。木耳下汤,蕨菜用红烧肉汁炒煮最好吃。昭和草像茼莴,比茼莴更味道苦浓,烫过再炒,碧绿如绿玉。有时母亲把一根蜷曲肥亮绿贼贼的蕨芽向大家展示,再三赞叹:‘啧啧你们看,像不像一只魔鬼!\’”在《云上游》中,朱天文还写道:“妈妈,后勤总司令,又是每说到玩的事,第一热烈响应的……”也只有这样的母亲,能够和女儿们“玩”在一起,才可能是孩子们眼中的可爱妈妈。 另外在朱天文的很多文章里,都提到他们家猫猫狗狗的类似动物园场景,她还写道:“花多,树多,狗多,猫多,人多,女性多,笔多,吃得多,B型多,书多,是敝家的十多。”有时候,人和动物同食一锅饭,甚至她的老师胡兰成都忍不住要说,人和动物应该各居其所……朱天文说的“十多”,又何尝不是“事多”!可想而知,要在这么一个大家庭做好主妇,当好总司令何其不易。 在《山花红》中,朱天文写道:“妈妈喜欢白茶花,冬天院子里的茶花开时,妈妈每天剪一枝两枝来插,客人离去妈妈也要剪一枝相赠,不管人家是男生,爱不爱花,都赠。因为她自己喜欢,好像全天下的人理所当然都应该喜欢……” 读朱天衣的文章,虽然她没有刻意写母亲,但是,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够感知,不管在怎样的境遇里,刘慕沙都像一棵开满山茶花的大树,既可爱,又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小编想说的依然是:每一个成功家庭的背后,一定都有一位像杨绛、像刘慕沙一样的榜样妈妈。我们的社会,不缺女科学家、女明星、女作家……但是,我们一直都缺乏像杨绛、像刘慕沙一样的榜样妈妈。如何成为一位具有榜样力量的妈妈,是值得我们当下思考的……晨报记者 李春 新闻推荐 偌大的仓库里空无一人,搬运机器人灵活行进,并按照指令将货物摆放到指定的位置,这不是电影里的情景,而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工厂的真实场景。近年来,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公司正通过科技创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