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张浩
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有个与农民身份并不相称的爱好——读书。每到农闲时节,大家总能看到,院子里,年过花甲的父亲,干瘦而矍铄,鼻梁上挂着副折了半条腿的老花镜,弓着腰,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地读着架在腿上的书。枯黄龟裂的手指,夹着烟,时而抬起头,吞云吐雾一番,时而轻翻弥漫墨香的书页。那场景虽有那么点不协调,可在我看来,却显得那样自然而安详,仿佛时光也静止了一般。父亲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当了十几年的通信兵,走南闯北,也算见多识广。每到一个城市,父亲总喜欢到新华书店转一转,每月几块钱的津贴也大多用来淘书了,什么《红楼梦》《章太炎文集》《且介亭杂文》《红与黑》《反杜林论》等等,甚至连《赤脚医生手册》《家庭生活大全》这样的书也买。家里书架最上层那些已发黄变脆的旧书,多是他那时候买的。父亲常说,那时想读书,却找不到书读;想买书,也无处可买。好不容易碰到自己喜欢的书,宁愿饿顿肚子,也要想办法买下。父亲退伍回来时,除了行李,还有几个沉重的木箱子。接站的奶奶兴冲冲地打开,发现除了满箱子的书,别无他物,略有失望地嘀咕着,大老远带这劳什子,又不能当饭吃,也不怕麻烦。父亲笑着说,这可是精神食粮呢,吃的穿的只管一阵子,精神食粮可是能滋养一辈子!
确实如此,父亲的这些“精神食粮”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更在无意间为我们兄弟开启了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门。小时候很少有玩具,我和哥哥就喜欢扒开父亲的书箱,将书一本一本地抖落在地,再一页一页地翻找里面的插画看。小小的年纪便知道了黑旋风李逵是长着络腮胡子、手舞两把板斧的莽汉;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有三座石塔;金发碧眼的洋妞,居然比生活中的邻家姑娘好看得多……随着年岁的渐长,慢慢读懂了书中的故事,体悟了书中的道理,常常能就某个知识、某个想法与父亲进行沟通交流了。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也让我渐渐走进了父亲的世界。
家里的藏书早被翻烂了,生活在农村,平时也少有买书的机会;年纪大了,又不会学年轻人网上阅读,所以父亲的精神食粮常常发生“断炊”的现象。每次我回老家,父亲在帮我卸行李的当口,总会悄悄问我,可带什么书回来了?我知道他这爱好,也总习惯带点书回来给他,或几本散文小说,或几本时事杂志。然后,就只见他翻箱倒柜找眼镜,坐下来自顾自地看起来。母亲在灶间一个人上下忙活做饭,分不开身,就提高嗓门喊父亲搭把手。父亲充耳不闻,没事人一般,继续看他的书。母亲瞪了父亲一眼,也就算了。到了饭点的时候,母亲走上前,一边一把夺下父亲的书,一边回头嗔怪我不该带书回来。父亲嘿嘿一笑,把椅子挪到桌前,大喝一声,开饭!饭后,父亲破例没有午休,拿着我带回来的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我让他休息,他说,你每次回来行色匆匆的,就待那么两天,不抓紧看完,你又走了。我无语,只有随他去了。
父亲每次来我家,总喜欢浏览我的书架,看看最近可补充了什么新书;每次临走的时候,总要把我看过的那些旧杂志挑一部分,带回农村打发时间。铜版纸的杂志,厚且沉重,大老远带回家,母亲认为是负担,我也怕老人累着。父亲瞪了母亲一眼,随手把包里我准备的水果零食掏出来,把杂志塞进去。母亲朝我努努嘴,彼此无奈地相视一笑。
父亲读书兴趣浓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开卷有益”,读书总会有所收获的。不管什么书,只要有兴趣,其实都可以翻一翻,不一定读得多么深入,在不懂的领域,哪怕了解个皮毛也是好的。后来,我读到英国学者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不正是“开卷有益”最好的体现吗?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时常想,人生最惬意的生活,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阳光中,捧一本心爱的书,细细地品读。我忽然羡慕起庭院里读书的父亲,原来读书的人生才是最惬意的人生。
新闻推荐
5月12日,合肥六中如期召开“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联校卫星同步课堂教学合作研讨暨高三临考经验交流会”。通过此次交流会,合肥六中将进一步与省内兄弟学校开展深度教学合作,共同探索既发挥传统课堂...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