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2018年5月20日是全国助残日,“孤独症”算不算残疾?从事孤独症临床治疗与研究的专家吴德肯定地回答,“当然,它属于智力残障类,严重时终身都无法自理。”吴德所在的安医大一附院儿科小儿神经康复中心,目前一天接收关于孤独症的病例,高达十多例。“根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孤独症患病比例为1/59,也就是说,一个班就可能有一个孩子患孤独症。”吴德还表示,最小可在孩子六个月时筛查出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与妈妈的眼神交流减少。 一天要看十几个孤独症病例 安医大一附院十六楼小儿神经康复中心的诊室,吴德是这里的副主任医师。目前,孤独症儿童病例是他每天接触最普遍,最多的群体。“一天能接收孤独症病例十二到十三例。这样高频次的诊断,让我有时候都觉得透不过气来。” 吴德告诉记者,据最新研究调查表明,59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患有孤独症,“也就是说,一个班级里可能就有一个学生是孤独症,这样的比例真的太可怕了。” 吴德表示,从目前来看,五年内,孤独症将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因此,关注孤独症普筛、孤独症康复技术培训、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刻不容缓。 六个月至2岁筛查最好 从大量的案例与数据来看,一个家庭,如果出现一个孤独症的孩子,都会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他需要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呵护与照顾。 但吴德告诉记者,孤独症并非不治之症,最关键在于早期筛查。“最适宜的年龄在6个月至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发现孤独症,是可以通过干预康复的。”到6个月时,孩子与妈妈的目光接触开始减少了。“一般情况下,6个月的孩子看到妈妈会有眼神的交流,看到陌生人也会有眼神上的反应,但是孤独症婴儿却会在眼神上产生比较明显的区别。” 吴德表示,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儿,都是超过3岁再送往医院诊断,“这个年龄再送医院就迟了,想要通过治疗康复就非常困难了。” 有望三年内实现普筛 想要通过早期干预,治愈孤独症儿童,普筛就是一项必须要做的事情。这项工作也是吴德近些年一直努力推进的课题。“国外早就已经有了这项工作,国内目前仍在努力。我们合肥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孤独症普筛。” 在等待普筛的过程中,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学会如何鉴别孩子孤独症早期症状,尤为重要。吴德提出,早期症状有,不采用眼睛交流,睡眠姿势古怪,可能对某种刺激高度敏感,用异常的语音、语调说话,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牙牙学语声、很难安慰,不喜欢拥抱等。 此外,吴德还指出,孤独症除了与遗传基因有关,外部环境对其成长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的家长都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我遇到过的临床孤独症病例,也有的因为家长过分依赖手机造成。”吴德也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关注孩子成长,远离手机依赖。 晨报星级记者 张梦怡 新闻推荐 率先在全市完成高架延长工程;5月27日放行高架桥面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