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来,瑶海区七里站街道廿埠社区的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普通电工耿志超,坚持无偿献血,23000毫升的血液从他的身体中流出,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耿志超因此分别获得2006~200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和2008~200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并当选今年2月“合肥好人”。
2000年夏末,第一次踏上献血车;2004年,毅然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2006年,开始捐献血小板——漫漫17年无偿献血路,耿志超从没有停歇过。2005年初夏,耿志超的一名同事因车祸被紧急送往医院,伤情严重急需输血,可医院血库告急,一时无法调剂。耿志超得知后,立即赶往医院,出示献血证并办理了优先紧急调用血液的手续,帮助同事脱离了生命危险。耿志超亲眼目睹了临床用血的缺口对于急需输血的病人、伤者来说是多么让人揪心!这更加坚定了他将献血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的决心。
耿志超了解到,在临床用血时,除非必须输全血,否则血小板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远高于全血。而且对于献血者来说,血小板的再生周期比全血再生周期要快,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献更多次。因此,从2006年起,耿志超开始捐献血小板,也就是成分血。然而,400多毫升血液只能提取10%左右的血小板,通常要从2000多毫升血液中才能提取一个治疗量的成分血。每每想到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将要被送去挽救那些濒临死亡的生命时,耿志超都会觉得特别有意义。
除了义务献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耿志超还做起了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在社区,他和人聊天时便会不自觉地谈起献血话题,向别人传播献血的重要性;一听到有劝他不要再献血的“不同意见”时,他总会耐心地解释:“你要说献血有害处,那我都献十几年了,丝毫没有影响啊……”他时常觉得自己像是一名“献血卫士”。这些年在耿志超的鼓励带动下,有许多年轻人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也有更多的人在用其他的言行去助人为乐、传递温暖。
耿志超坦言:“公益事业要公众去做,我经常为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感到自豪。我没到55周岁,还会继续献血。能帮助到别人,我很快乐!”
·本报记者 束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三年的执行难案,能在两个月内,通过多方努力,最终执行到位。作为申请执行人,我们由衷地高兴。”5月21日,凌某在合肥市...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