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电机厂大门和厂区内景
○合肥灯泡厂更名为合肥电池厂的通知文件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内迁合肥的企业中,合肥电机厂、合肥电池厂和合肥电缆厂这三家企业的兴建,除了彻底改变解放前合肥一盒“洋火”都要靠从外地输入的现状外,更重要的是,在当时这些姓“电”的企业都是“依靠科技促发展”的典范。
“三电”企业开辟工业空白
在这三家企业中,合肥电机厂是内迁比较早的,它是1956年1月由上海元泰电机厂、华丰翻砂厂、斜桥铁工厂、民华铁工厂和利民电焊厂等五家私营小厂内迁合肥后合并建成的。
据档案资料显示,这五家工厂内迁合肥初期为公私合营合肥动力机电厂。1958年5月改名为公私合营合肥电机厂。1959年又改名为合肥电机厂。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合肥电机厂又分出了两个厂:1966年将模具车间分出,在合肥北郊成立了合肥模具厂;1970年又将变压器车间分出,在合肥南郊成立了合肥变压器厂。
合肥电池厂始建于1956年10月,是由上海益明电池厂、上海正兴电筒厂和上海天利电器工艺社等三个小厂合并内迁建成的。您可别小看了这三个小厂,其中的上海益明电池厂在解放初期生产的电池质量多次属全市同行业第一,是上海市第一个获得产品质量免检的电池厂家。
从档案中看到合肥电池厂的变迁史也是十分有趣:刚建厂时只有电池、电筒、电珠三个车间。1958年开始生产普通灯泡,1959年底又将灯泡车间划出,成立合肥灯泡厂,原电池车间和电筒车间改名为合肥电器厂。但半年后,因两厂仍在同一厂区内,为便于管理又将两厂合并为合肥灯泡厂,并迁址到卫岗的原省电子管研究所,而留在原址的电池、电筒车间,正式定名为合肥电池厂。1980年又将电筒车间移交郊区大兴公社,从此合肥电池厂便成为生产干电池的专业厂家。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始建于1956年12月的合肥电缆厂,一开始和电缆生产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由生产回形针、大头针和别针等“三针”的上海合众文具厂内迁而建的,初名合肥文具厂,1957年更名为合肥拉丝厂。
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国家开始着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线电缆厂的定点布局,合肥也名列其中,并于1958年2月成立了合肥电线厂筹备处,有关部门决定在合肥拉丝厂的基础上筹建合肥电线厂。但在当时,不仅普通市民没怎么见过电线,就连厂里的工人师傅都不知道电线是啥玩意儿。于是,合肥电线厂筹备处招收了将近一百名学员,并将这些学员分批送到我国各地制作水平较高的电线电缆厂里学习,等学成归来后才开始生产电线。这之后的1960年6月和9月又迁来了上海的两家电线厂,它们的并入给合肥电线厂带来了更多种电线生产技术。
一开始,合肥电线厂还没有生产电缆电线的专用设备,仅有原来几台破旧不堪的拉丝机。为了早日投入生产,工人们就土法上马,自己设计图纸,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出了绞丝机、土漆包机等电线生产设备。而就是这些土制的绞丝机,还曾被送往北京“全国土法上马展览会”上展览,为安徽增添了光彩。
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
1973年,合肥电线厂更名为合肥电线电缆厂;1978年,合肥电线电缆厂又更名为合肥电缆厂……不管厂名如何改变,合肥电缆厂的科技创新一直没有停止。
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淮南煤矿高价从英国进口综合采煤机组的问题,当时国家就将生产这种综采机组电缆作为“政治任务”下发给合肥电缆厂。虽然技术人员都知道,制造综采机组煤矿用电缆的关键就在于橡胶皮套的配方,但当时英国电缆的标准和我们国家以及国际上的标准都不一样,所以生产起来很有难度,经过技术人员近一个月反复试验技术攻关,使进口设备终于可以使用了。这不仅是为国家省了外汇,更是为国争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合肥电缆厂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是全国第一批生产出10kV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也是全国第一批验收合格的厂家。说起合肥科学岛的托克马克装置(俗称“人造小太阳”),不少人都知道,但你知道吗,“人造小太阳”上的超导电缆的导体线芯也是合肥电缆厂生产的,这个超导电缆的含铜量要求高,线径大小要达到标准,另外还要套一层金属管,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
同样,合肥电机厂的创新也很引人注目:早在1979年,合肥电机厂就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单机容量达1200kW的大型潜水电泵,为国家填补了空白,并且为开滦、焦作、肥城、新中等大型煤矿及生产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铀矿的排水复矿作出了很大贡献;档案记载,1986年光这一产品就创产值300万元,获利100万元。合肥电机厂生产的军工电机,由于打破了禁区,改进了设计,提高了效能和技术指标,受到了海军装备部的表扬。而他们生产的高压潜水电泵为全国煤矿抢险排水、复矿生产作出了贡献,1983年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金龙奖,1987年被评为国家金质奖。1986年,试制成功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1900kW大型潜水电泵和600kW卧式潜水电泵,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
而我们从合肥市档案局了解到的几组数据则是合肥电池厂创新的最好注解:从1957年建厂初期只有电筒、电池、电珠三个产品,到1965年底,R20S型“百花”牌、“花蓝”牌和“三羊”牌三个牌号的电池分别获得全国电池质量评比第二名、第三名和第五名,再到1970年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R14型和R6型糊式电池,再到逐步试制成功用于军工、电子工业方面的镉镍和锌汞等特种电池,民用方面的纸板系列电池;1975年10月试制薄膜电池;1981年2月试制成功LR20型、LR14型和LR6型三个品种的电池;1984年初又试制成功全塑壳纸板电池……从这些档案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合肥电池厂规模由小到大,生产品种由少到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也一直在发展壮大。
创新结出硕果奠定行业地位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不断发展,1980年末,合肥电池厂实现了有史以来的三个重大突破:即年产量突破5000万只,产值突破1000万元,利润突破100万元。至上世纪90年代,合肥电池厂拥有各类设备584台(套),10条半自动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企业自1987年起跨入全国电池产量超亿只的15家大厂之列,从而确定了该厂在全国电池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档案资料表明,到1990年底,合肥电机厂累计生产各种电机功率599.1万千瓦,创造产值3.87亿元,上缴利税5826.55万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合肥电机厂成为机电部中小型电机定点生产厂家,安徽省机电行业最大的企业。
当然,合肥电缆厂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50年代只能生产“三针”的几十个人的小厂,逐步发展成为能够生产多品种、多规格、高质量的电线电缆的中型企业,成为当时国家机电部确定的重点电线电缆生产企业,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心血,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其中当年内迁来合肥的上海老工人更是功不可没,他们为合肥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奖征集
“合肥工业发展”档案资料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合肥市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量质齐飞,再到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合肥工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获取新成就、书写新篇章,一座现代化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正在迅速崛起。在这一进程中,有不少合肥人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亲历者。为再现合肥工业发展历史脉络,更好地服务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合肥市档案局特开展“合肥工业发展”档案资料有奖征集活动。
您身边有与合肥工业发展相关的实物么?您收藏有与合肥工业发展相关的图文资料么?请与合肥市档案局联系。对有关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能反映、展现“合肥工业发展”历史的珍贵实物、档案史料等,我们将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奖励。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东流路100号市政务办公区二区A座市档案局(邮编:230071)
联 系 人: 牧超 杨文元
联系电话:0551-63537350
邮箱:hfsdajzjbyc@sina.com
新闻推荐
“文一·塘溪津门”杯环巢湖骑游大会 发布会及签约仪式圆满举行
五月初夏,骄阳未烈;林深水秀,湖风入怀。在这天气晴好、微风不燥的日子里,一场关于运动健康、青春骑行的盛大赛事,在万众期待中...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