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近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肾友会。100多位肾病患者共同聚会,讲述他们与病魔斗争的经历与心声,并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肾斗士\’,值得我们尊敬,更激励我们继续努力,为他们做得更多。”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科主任杨静说道。 他透析之余,游玩小半个中国下一步计划去新疆 “除了熟悉的亲人,我要是不说,没人知道我在透析。”在肾友会现场,今年51岁的张明(化名)告诉记者,满脸笑容的他,丝毫看不出肾病对他的影响。自从去年开始做透析后,张明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家等着进行肾透析,而是和妻子决定在透析之余去旅行。张明一边说着,一边翻着自己的朋友圈照片给记者看,他说,一年多的时间,他已经旅游了小半个中国。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科主任杨静说,在肾友群体中,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透析旅行家”。 因为每周一和周四,张明需要定期进行透析,所以他通常会把旅游时间控制在3天半,这是他能接受的最长时间了。 “如果还想再长,就会联系上当地专业医院,到当地去透析,事先还要准备一系列的体检材料。”张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去西安旅游时,他就提前和西安的医院联系好,在确定好医院后,再安排旅行行程。张明称,一旦联系好医院,下一步他打算去新疆旅游,一步步实现自己走遍全中国的梦想。 张明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透析旅友加入到旅游中,“通过旅游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角色,积极面对生活的方式值得推荐,更有助于我们肾友身心健康。” 她透析十多年接连失去亲人仍坚强开心地活着 此次肾友会上,一名30岁的尿毒症患者吴云(化名)的经历让人唏嘘。 18岁时,当时上高三的吴云正备战高考,却突然查出患上了尿毒症。从此,吴云告别了课堂。然而,这仅仅只是她噩梦的开始。 在吴云患病后的一个月,她的母亲查出乳腺癌,治疗半年后去世。她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几年后查出身患胃癌,不久也离开了吴云。就在父亲去世的当天,一直照顾吴云的姑姑,突发胸痛,结果也被查出身患乳腺癌,最终在2011年去世。 亲人接二连三的去世,让吴云仿佛坠入谷底,她告诉记者,“有段时间,我在医院做手术前,我连个亲属签字的人都没有。” “人总要活着,活着就有一切希望”“要为了家人,坚强开心地活下去”“不管能活多少天,也要活出精彩来”……经历这么多变故后,吴云对生活有了更多感悟。 现在,吴云已经把医院透析室当做自己的家,过去是千刀万剐,现在是千锤百炼,透析、复查时都是她自己一人去,然后笑着和医生说“想你们了,我又来啦。” 专家呼吁心灵“透析”不容忽视要让患者有信念 杨静告诉记者,如今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有200多名“肾斗士”,从最小的十多岁,到年过九旬的老人,每天都有人来到透析室进行治疗。医院通过各种人性化、亲情化的关怀和活动,使每一位透析患者心中感到“这里是他们的另一个家”。 杨静介绍,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是目前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选择,全世界有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行走在这条艰难的路上。但是,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取代情感的交流与传递,人文关怀始终是现代医疗中的重要一环。 “身体的透析固然重要,心灵的透析更加不能忽视。”杨静说,通过举办肾友会,从而传递一个精神,坚定肾病患者信念。“得了肾病,开始做血透,绝不是这辈子就完了。不要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透析的生命同样可以很精彩。” 晨报星级记者 周坤 通讯员 陶文娟 新闻推荐 今年市区高考考点共设19个,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