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垃圾进行分类,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帮助到贫困地区的学生。5月30日,由合肥市城管局、合肥晚报主办的“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齐步走”垃圾分类知识宣讲走进包河区,来到望湖小学和屯溪路小学。
记者了解到,今年包河区选定9所中小学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进教室”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屯溪路小学的学生们通过对垃圾分类投放,加入到“拾荒主席”张景兰的助学行动当中。
望湖小学:
每个教室都配有垃圾分类箱
5月30日上午,垃圾分类宣讲团来到望湖小学,合肥市城管局垃圾分类志愿者讲师赵胜宝,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生动的垃圾分类课,培养他们主动分类投放的行为习惯。
“原来合肥市一天产生这么多的垃圾,以后在家里我要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产生。”望湖小学六年级三班学生陈佳贝说。对于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她还提出自己的建议,“家里养狗的小朋友,可以用废弃纸张处理狗狗的粪便,不用新的餐巾纸。”陈佳贝说。
记者留意到,在该校每个班级的一角,都摆放着两个分类回收箱,分别标有“纸类”与“瓶类”字样,一个用来回收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另一个用来回收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废纸。
“学校在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纸类\’和‘瓶类\’两种垃圾桶,在学校门口、篮球场、综合楼等公共区域也配备了相应垃圾桶。”望湖小学老师陈蕾介绍,同时,学校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班会、宣传报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鼓励孩子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屯溪路小学:
分类垃圾 加入助学行动
走进屯溪路小学,在大门口的显眼位置,记者就看到有两个大的垃圾箱——“张奶奶的回收箱”。
屯溪路小学高年级部主任唐胜兰介绍,同学们在听说了“拾荒主席”张景兰捡垃圾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后,纷纷表示想加入助学行动。
“学生们每天会对教室里的垃圾进行分类,纸类等可回收垃圾就会扔到‘张奶奶的回收箱\’,再定期交给张奶奶。”唐胜兰说。
学生们的垃圾分类意识,需要从小事入手。
唐胜兰说,学校将对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课程中。比如,举办“垃圾奇幻漂流记”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垃圾是如何产生、会去往哪里、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分类等知识。
除了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外,记者在该校还看到了许多变废为宝的手工作品。废弃的牛仔布料,经过同学们的巧手,变成了可爱的动物形状;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同学们在上面绘画,制成了一串串精美的“风铃”……
“我们在手工课上,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废物再利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垃圾能够回收再利用。”唐胜兰说。
相关新闻
包河区9所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进教室”活动
记者了解到,为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今年包河区选定9所中小学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进教室”活动,在每个教室中配备“纸”、“塑料瓶”两种垃圾箱。
这9所中小学分别是:望湖小学、屯溪路小学、第四十八中学望湖校区、曙宏小学、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师范附小三小、师范附小四小、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等。
“通过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一方面从小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学生家长参与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包河城管委环管科科长吴琼表示。
同时,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2017年,包河区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首批覆盖19个小区。经过一年的运行,居民渐渐掌握了分类方法,实际参与率不断增长。
“今年我们还将扩大试点,再推28个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吴琼说,为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包河区还评选“垃圾分类模范家庭”和“垃圾分类优秀家庭”,给予获评者一定的奖励。
李大勇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文明办获悉,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8年5月份“中国好人榜”,突发疾病不幸离世无私捐献器官,帮助5人重获新...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