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退休老师“出山”,组建社区老年大学;鼓励“全职妈妈”参与居委会主任竞选;邀请热心居民成立调解工作室,化解居民矛盾纠纷……一个个原本“隐身”社区的居民,被束红英发现出来,引导他们走到台前。
面对一个拥有13万多居民的大社区,束红英深知仅靠社区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街居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滨湖世纪社区实行“大社区制”,通过带动居民参与共治,全面释放社区活力。
短短五年时间,滨湖世纪社区成为全省社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和“样板间”,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4项重磅国家级荣誉。
变政府“独角戏”为社会力量“大合唱”
滨湖世纪社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13.4万人,是合肥市首个街居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做好13万多居民的服务工作,仅靠社区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大社区扁平精简高效的体制设计,也不允许再走依靠增加工作人员来补充管理力量的老路。”身为社区“大管家”的束红英说,这就倒逼他们必须理念开放,变党委政府“独角戏”为社会力量“大合唱”,最大限度调动和用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束红英抽丝剥茧,扭住了“体制机制建设”这个核心和关键,探索出“党委领导、多元共治、居政分离”的治理模式,居民自治、滨湖帮客、公益坊、互联网+社区治理,一系列创新举措“润物细无声”般融入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演奏出社区“共治、自治、善治”的交响乐。
“一定要让群众参与进来,群众是社区的主体,当群众从观众变成演员,社区治理这台戏才能唱好。”束红英说。
发现“隐身”在社区的骨干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共治
在滨湖世纪社区有一所老年大学,开设葫芦丝、书法等14个专业,拥有学员740多人,热门专业“一座难求”,为辖区老人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而这所老年大学的校长蔡庆林,正是被束红英“请出山”的。
“退休后,我来到这里帮女儿带孩子,在束书记入户走访时她得知我曾担任过教导主任,就动员我筹备组建老年大学。”蔡庆林说,想办一所学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老师从哪里请?人员如何协调?场地如何解决……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一开始他想婉拒,可束红英多次找到他沟通,为筹建老年大学积极协调,逐步打消了他的顾虑。2014年4月,滨湖世纪社区老年大学正式组建。
“有她兜底,我们组织群众活动时心能往一处想,力也能往一处使。”蔡庆林说。
经过五年的运转,滨湖世纪社区已成长为一个党委领导下居民高度自治的社区。3000余名党员,2000多名核心志愿者,分布在各个网格、小区和楼栋里,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和骨干,而束红英正是大部分居民骨干的“伯乐”。
在走访中,束红英发现“全职妈妈”宋云桂具有做社区工作的潜质,鼓励她成功竞选琼林居委会主任;退休老干部江炳安喜欢在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下留言,点评社区新闻,传播正能量,也被束红英“挖”来成为社区共治理事会的秘书长……一个个原本“隐身”的社区骨干逐渐走到台前,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共治,社区活力逐渐迸发。
社区创新治理获国家级荣誉14项
短短五年时间,滨湖世纪社区迅速成长为全省社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和“样板间”,被人民日报誉为“居民自治的联合国”。
引导公益项目放手交由社区骨干运转,作为党委书记的束红英并没有闲着,“社区要负责制定规则、搭建平台、协调关系、加强考核,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束红英的手机24小时“不打烊”,在社区的QQ、微信工作群里,经常半夜还能看到她在询问某一个项目的进展和困难,为某一个公益服务“金点子”点赞。
“基层社区治理的末梢在小区、在楼栋,必须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真正打通社区治理的‘末梢微循环\’。”束红英说。
提起社区的服务,居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一个大大的“赞”。社区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发展创新奖等国家级荣誉14项,省市级荣誉40多项,束红英也被推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蒋瑜香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上午,全省第八届“六月儿童科学乐”活动在省科学技术馆举行,长江路幼儿园杏林分园代表合肥市参赛,两名幼儿的联合...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