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经开区一家汽车配件公司做注塑员的沈师傅入职不久,在工作时受伤住院。然而,公司却不愿支付相应补偿。本想申请工伤认定的他,却因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而举证艰难。
正一筹莫展时,沈师傅走进安徽大学劳动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从搜集证据、确认劳动关系到申请劳动仲裁,在志愿者的全程帮助下,沈师傅最终拿到了公司支付的工伤待遇7.6万元。
沈师傅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而这只是安徽大学法学院与合肥经开区开展“区校联姻”为劳动者维权的缩影。
近来,随着用工规模扩大,合肥经开区劳动争议呈现易发、多发态势。据统计,2017年该区全年劳动争议仲裁受理达553件,纠纷多集中表现为欠薪、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保费等。
“发生劳动纠纷后,不少当事人往往不懂如何维权。”合肥经开区人事劳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他们决定引入社会力量,帮劳动者维权。为此,他们与安徽大学法学院“联姻”,于2012年1月成立安徽大学法律援助中心。
安徽大学法学院每天派两名法律专业实习研究生进驻设在区人事劳动局窗口的援助中心,为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文书撰写、案件代理等服务。区人事劳动局则为这些实习生提供后勤保障。
“申请劳动仲裁时,不少劳动者不知道如何填写申请书,更不知道交啥材料,来回跑,劳心劳力。”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尹宗雪介绍,援助中心成立后,劳动者只需跑一趟,之后流程全由工作人员“包办”,享受“一站式”维权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共为劳动者免费代理案件563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150万元。
受益的劳动者,多次通过赠送锦旗、写感谢信等形式向法律援助中心表达谢意。该援助中心进驻经开区人事劳动局窗口以来,共获赠88面锦旗。
为让援助中心的法律服务惠及更多劳动者,合肥经开区人事劳动局与安徽大学法学院尝试扩大合作内容,探索新增法律服务进社区等活动,举办劳动法律知识讲堂,并在人口密集的广场设立咨询台,累计散发宣传资料1.2万份,受益人群达1万余人次。
安徽大学法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区校联姻”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介入后,不仅有效解决了劳动者的维权困境,有利于法律专业毕业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4日上午,当旅客走入新桥机场候机楼大厅办理登机牌换领手续时,抬头望见的除了飞机起落时间外,还有40多名失信被执行...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