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大圩写点文字。可提起笔来,肚子里一个字也没有,于是在夏日早晨,到大圩去,去找字。
你别说,还真找着了些。
我将车停在磨滩村的路口,见一个中年妇女,穿着绛红色的外套,戴着草帽,开着个小小的垃圾车,在村道上清扫。本来村道都是黑色路面,两边夹着高大的杨树,进村斜曳着的小路,都很干净,便顺口说:“这么干净了还要打扫?”
她笑着对我说:“我们这儿就是要搞干净的,不搞干净是不行的。”
她说着这话,人很是安静从容,好像是从事着一件很美丽的工作。
她开车向一个上坡走了。从一户人家,跑出一只小黄狗,跑跑停停,甩甩尾巴,就见出这村道的另一番气息了。
来过几次大圩,可都是十年前的事了。对大圩的印象,还停留在到处吆喝着卖葡萄的记忆。满地踩烂了的葡萄的气息,有蝴蝶和苍蝇共舞,以及若干插在池塘边的、满地流着水的土菜馆。前不久有幸来了一次。从花园大道一进入大圩,迎面是一幅可人的风景。那个路面,那个白墙灰瓦的建筑,那个池塘,那个葡萄架,那个小小的路牌,那个到处的绿色……整个的气息,唉,怎么说呢,就是给人感觉太洁净了,仿佛是新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给人以好感。我听大圩的书记钱炳介绍,大圩已从乡村旅游、休闲采摘到都市田园,现在正向文化引领、生活高地的方向转变。是呀,是呀!大圩已经是都市中的乡村,乡村中的都市了啊。
是呀!早晨我从三孝口出发,一路向东,迎着亲爱的朝阳,上马鞍山路高架(早晨洁净的城市,映在初日的高楼之中),转花园大道继续一路向东,不消二十分钟,便见到一个别致的门楼:大圩就在你的眼前了。
车一入大圩的土地,即是另一番景象——一股亲切的乡村的景象,映入你的眼帘。
我并不认识大圩的道路。那一条条黑色的、夹着绿树的小道四通八达,到处是一番田园的景色。一排排的葡萄架、庄稼地、农户、村道、池塘……夏日的生机都在这里膨胀着、生长着。
随便一条路吧,你就可以进入到村庄。你可以见到乡村的一切的景象、农舍、池塘、庄稼地、菜园……在一个绿树四合的池塘边,有一户人家,我随便走了过去,一位老人正在门口,摘着刚从园里拔回来的花生。从花生的根须上将一颗颗花生摘下。花生刚从园里被连根拔起,那饱满的果实坠满了根须。摘下一粒,就放在一个瓷盆里。我见到就十分惊喜:“啊呀,这么新鲜的花生!”
走过去,坐下,抓起一把青绿枝叶(那根须上还沾着许多泥巴),就摘了起来。我与老人一起摘着,一粒,一粒,放入盆中。
“老人家贵姓?”
“姓沈。”
“花生卖吗?”
“不卖的。”
正说着,从屋里走出一位老人,一看就是老沈的爱人,她笑眯眯地说:“不卖。喜欢就抓的吃。多抓一点,带回去吃。我们不做生意的,不要钱。”
我高兴了起来,其实我也岁数挺大了,可是我像个孩子,一种被人宠着的孩子的样子,一种在乡村被长辈宠着的快乐。说是人间温暖,这大约是一种吧,在大圩遇见。我想有些快乐或者幸福是随时会来的,也是看得见的。
我与老人边摘边聊,问了家里的人口、收入等什么的,这时一直在边上玩的老人的孙子,走过来:“给。”他给我拿了一个塑料袋,是给我装花生用的。我知道孩子九岁了,已上三年级。在一旁的奶奶还一个劲地说:“抓吧,抓吧。多抓些,喜欢就多抓些。”
我抓了一点,一个心意吧。回家,也是一个鲜。一个从须子上刚摘下来的花生。我们见到的花生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带壳炒熟了的,也不是加了盐水的煮花生米。这是真正的“全须全尾”的花生。
当然,这时的村庄被蝉鸣环抱。
当然,大圩是属于葡萄的。一条小径下来,像一条长廊,一家挨着一家特色葡萄园,我一路数过去:成霞葡萄园、孟梅葡萄园、青田葡萄园、秦武葡萄园、南山葡萄园、皇家葡萄园、丁德海葡萄园、成东葡萄园、德元葡萄园、老俞葡萄园、革伦葡萄园、天涯葡萄园、战友葡萄园、鲍家葡萄园、万家葡萄园……这仿佛是一个葡萄的世界了。
沿路一望,也正是葡萄采摘的季节。许多人家已在路边设了摊点,吆喝上了。
“生活高地”大约是这个模样吗?“文化引领”我倒是见识了。那个由会堂改建的艺术馆,进到里面,扑面的艺术气息。而另一个书吧,名叫“简阅”的书吧,布置得就十分大气了。我进到里面,坐坐,喝杯茶。人是极少的,人少安静。阅读大约就是这个模样吧。我看了看摆放整齐的书,选了一本《听杨绛谈往事》,坐在这个乡村的“都市”书吧里,用心地看起来。
一次,谈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清华静斋生活,那时女生宿舍会客室,男同学来访,通常由宿舍的女佣高声通报,得到通知的女生,就到会客室会客。“×××小姐有人找!”杨先生为我们摹仿宿舍女佣的呼叫,京味十足呢。
我在书吧里坐了近一个小时,一身的暑气竟全消了。
近午要回城了。这个夏日炎热的中午,我从游客接待中心过,这是一座青灰色的建筑。从它的侧门出来,一个小小的池塘,夏日的蓝天映在水面上,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一池的睡莲开着绢绣般红色的花朵,睡在夏日的天空下。蝉鸣不知何处。我拍了几张照片,模仿日本的俳句,写了一句:
睡莲睡在夏日的池中。蝉鸣在画外。
夹道的杨树和樟树,为我热烈地彰显着绿色。整个大圩,仿佛都掩映在夏日的浓密的绿色之中,觉得安静而充实,除了蝉鸣,一切的一切都是夏日的感觉罢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余冰瑶)近日,2017年省级优秀学生名单揭晓,合肥北城中学叶宏颖等38名同学被授予“安徽省优秀学生”光荣称号。池州...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