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振介绍项目建设情况。
作为目前在建的全球最大量子信息实验,合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研究院将于2020年9月底竣工交付。对于“90后”项目总工程师刘国振来说,这里,是将科学家的情怀融入建设的践行地。
目前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实验室合肥开建
“量子信息”是什么?
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一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与中科大先研院的“X”型大楼相邻,在合肥以西的望江路上,从空中俯瞰,一栋“H”形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栋建筑正是目前在建的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实验——合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研究院,计划于2020年9月30日竣工交付。
记者了解到,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基石和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计算能力,推动量子信息科技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的量子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
根据规划,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10层,建筑高度56.1m,将于2020年9月30日竣工交付,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量子实验室。
90后项目总工程师:做科学家的浪漫情怀的“践行者”
作为项目的总工程师,“90后的”刘国振介绍,合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研究院的整个项目设计理念,来自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E=HV”,研究院的一期建筑呈现的是“H”形、而二期建筑呈现的是“V”形。“应该说,这种设计是将科学家的浪漫情怀融入到建筑中。”
在他看来,建筑师是科学家浪漫情怀的“践行者”,而这两栋单体建筑也融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应该说,这个实验室的建设中运用了建筑业十项技术中的九项,特别是为了科学实验项目我们增加了很多的管道建设,加上周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们是一边建设一边研究新的技术。”刘国振表示,比如说,在研究院的建设中,运用了VR安全体验、全息投影以及引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等。
“如潘建伟院士所言,量子项目早一天建成,中国量子科技就早一天领先世界。”为了让研究院的项目早日完工,去年春节,刘国振和很多工人们自发组成了“过节不停工”的建设小队,在春节期间依旧保持7×24小时在岗的建设速度。
“平时的建设进度很赶,包括我的父母家人其实也会有小情绪、不理解,但我跟他们也会进行很多的沟通,比如,向他们介绍这个项目的意义,在量子信息史上的领先作用等,每当沟通过后他们也会更理解我。”在他看来,能参与到打造国际一流的量子信息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建设,也是作为一名建设者的最大成就。晨报记者 刘梅梅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周梅)周末两天,安徽省中南部雨势猛烈。新的一周,雨水渐止,天气放晴。记者从合肥市气象局了解到,过去...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