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隐形冠军智造“小巨人”
合肥
2019年8月份,一份《关于印发合肥市培育“隐形冠军”、支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再次让合肥市的“隐形冠军”显露力量。有别于美菱、京东方、惠而浦这些业内大咖,合肥还有一些制造企业,它们专注于“小生意”,深耕于某一细分行业,做大做强,他们或是在细分行业里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或是在业内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而现如今,一大批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也成就了“合肥智造”的一张崭新名片。
冰箱门密封条六成合肥造
提起“万朗磁塑”很多人会觉得很陌生。然而拉开任意一款品牌冰箱的门,就有超过六成的概率会触摸到万朗生产的冰箱门密封条。看着不起眼,却包含着大学问。“根据测试,好的密封条能给主机带来3%的能耗下降。”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良德介绍,保鲜效果能不能持久、会不会浪费电,都取决于这小小的密封条。
从1999年开始,这家合肥本土企业就扎根在冰箱的这一零部件领域深根细作,近十年来,万朗磁塑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万朗磁塑之所以能够成为业内数一数二的冰箱产业上游配套企业,凭借的正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尖端的核心技术。
不过任何产品赢得好口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自1999年起,万朗磁塑花了六七年时间研究门封条。“我们希望能把门封条做到极致。”从材料、模具、设备到磁性门封的全产业链研发与制造,万朗磁塑多年来一直立足于小领域,致力于精益求精。
目前,万朗磁塑在门封材料、结构、工艺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发明专利,公司已累计为客户开发门封新品达60余项。并具备年产5000万套冰箱门密封条的生产能力。“在智能制造方面,我们花了七年时间,投入两三千万。”据介绍,目前已有大批自动化设备投用,包括自动挤出和自动穿磁等。
如今,万朗磁塑不但在国内拥有多家工厂,在泰国、越南、俄罗斯、墨西哥等国家也有7个生产基地。其中,万朗磁塑仅在泰国的市场占有率就已超过50%,然而其全球化布局的大幕才刚刚开始。
合成革的世界顶级供应商
不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但他们的产品却与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万朗磁塑,提到这种隐形冠军企业,还不得不提土生土长的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安利材料的展示厅里,各种材料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材料制造的产品遍及时装鞋、功能鞋、运动用品、沙发家具、箱包文具等众多领域。而三星、小米、耐克,这几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龙头企业,因为合肥造的安利材料而联系在了一起。
“目前我们合成革产量是全球最大的,一年约8000多万平方米。”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安利材料的主打产品是合成材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合成革,就是凭借着这种看似普通的合成革,安利摘得了中国名牌,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跻身世界顶级材料供应商。这也提升了合肥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
“我们合成材料做出来的革,耐久性、轻量化以及环保,都比真皮有优势。”因为做得细,所以做得更极致,多年来,安利材料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授权专利318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40多项。
在国家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第二批绿色制造名单中,安利材料成为全国聚氨酯合成革行业首家且唯一一家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
遴选“隐形冠军”培育企业
除万朗磁塑、安利材料外,安信通用阀片、巨一自动化、博一流体等一批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已经或正在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带领“合肥制造”走向世界,令“合肥制造”在世界舞台上逐步拥有话语权。而“隐形冠军”背后,是合肥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长足进步,是合肥市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与扶持推动。
为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助推全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合肥市印发方案。方案要求,每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户以上、市级50户以上,建立企业成长数据库,集中政策资源,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企业成长为省内乃至国内细分市场领域的“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
合肥市对符合条件的智能化改造和机器换人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建立重点融资支持企业名录库,定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介;依托全市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专业镇等载体,推进“专精特新”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园区公共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工商一体化、项目申报、人才培训、法律财会、信息网络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该市还计划两年时间内遴选60户以上“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对符合要求的企业给予最高40万元一次性奖补。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境外高端研修培训,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
研发投入居省会城市第二位
对一个城市来说,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合肥工业正在加速奔跑,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当主力、做先锋,实现了从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定位,写入了国务院2016年对合肥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等“名片”,见证了合肥由几乎空白的工业基础起步,成为先进制造业新兴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合肥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综合性制造业体系,现已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突破1400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34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近4000个;建设院士工作站59家,在肥服务“两院”院士总数达123名。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2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
合肥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8年底,全市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73.1%、55.2%;累计建成57家智能工厂、495个数字化车间;139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国家贯标认证;超3000家企业与工业云资源深度对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文 刘职伟/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轨道站获悉,合肥市轨道交通4、5号线机电系统首次开展首件样板验收工作,建设、设计、监理...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