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超导线圈。
晨报讯 9月20日,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当天,ITER计划极向场6号超导线圈交付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开工活动在合肥举行。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承担建设的国际聚变设施ITER关键部件PF6线圈,是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也在当天顺利交付。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多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其目的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 是实现未来商业用聚变能的关键一步。
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了众多关键部件的设计、研发、制造工作。其中,所承担制造的极向场6号线圈(PF6线圈),是ITER计划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其位于ITER实验堆超导磁体的底部,是必须首个安装到位的超重要大型线圈大部件。
合肥研究院历时6年,完成了该部件的研制工作。所有关键制造工艺及部件全部一次性通过ITER国际组认证,双饼制造合格率达到100%,超导接头性能显著优于ITER技术要求。20日,该部件顺利交付。
自此,PF6线圈也成为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其相当于两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呈饼式结构,外形类似中国古代的和氏璧,储能量是我国EAST装置最大极向场磁体的60倍。它的正常运行将决定是否能够“点亮”等离子体并维持等离子体的稳态“燃烧”,是决定ITER装置运行成败的最重要线圈之一。
PF6线圈的成功制造,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壁垒,生产设备实现了全国产化,同时还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磁体制造的标准和相关规范,先后孕育出的十余项专项标准,能够为我国未来聚变堆标准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此外,在交付现场,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建设内容之一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也正式开工建设。
晨报记者 刘畅司晨/文 卓旻/摄
新闻推荐
合肥造“和氏璧”助力解决能源问题 ITER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在肥竣工交付
它的外形呈饼式结构,类似中国古代的和氏璧。它的价值不是“城池”能衡量的,它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部件...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