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阅读空间,是实现文化惠民、打造书香城市的重要工程。合肥市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约100个城市阅读空间、打造居民“15分钟阅读圈”,这一目标目前正在逐步落实,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阅读空间数量满足不了居民需求,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据问卷调查,86.27%的居民认为自己需要家庭以外的阅读空间,54.9%的居民认为自己身边缺少阅读空间,62.75%的居民认为缺少阅读的公共服务项目等。二是阅读形式较为单一,市民参与率和阅读资源使用率较低。31.37%的居民认为自己不满足纸质阅读的简单方式,希望多参加其他方式的阅读活动。但现阶段阅读空间活动出现少儿多、成人少,难以寻到需求书籍,活动不连续等问题。三是阅读空间早期开办有各地区财政支持,后期自主运营维护困难较大。合肥市图书馆现阶段已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但建设方不同、标准不同、设备不同、软件不同,投入的维护成本很高;各区县财政资金投入有一定的期限,财政支付到期后步入商业运营或纯公益性模式都将面临较高的门槛。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多方配合,从细致入微工作入手加以解决。
一、改造社区图书馆,开设“地铁书屋”,打造精品“15分钟阅读圈”。一是动静结合,提高舒适度和阅读体验。首先在地铁大站和换乘站开设“地铁书屋”,改变低头族习惯,提高书籍借阅归还效率。再则新建不如改建,利用好已有资源,适当扩大书屋面积,改善阅读环境,打造出精品小规模的社区阅读空间。二是立足依靠自身做好日常馆藏管理。阅读空间虽纳入市图书馆自助系统,但同时要通过培训志愿工作人员、聘用管理员、读者自助阅读培训等方式,做好日常管理,开启真正的“一卡通”自助阅读模式。三是开启自助选书和配送服务。通过市级图书馆手机APP,进行图书预约、配送服务,满足更多读者需求。预约图书分配至就近社区图书馆,如需配送到家则支付相应配送费。
二、创新居民圈读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阅读活动。一是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主题式深度阅读活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家风教育”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读书论坛、影评会、朗读念诗、家庭读书日、故事会等多种形式丰富读书生活,培养崇尚阅读、敬畏文化的风气。同时要注意改变以往少儿活动多,成人活动少,忽视老年活动的实际问题。二是培育线下专业的领读志愿者开展领读活动。通过召集教师、律师、心理咨询师、党员服务者等公益形式,主动认领活动,开展有深度的领读,通过读书会吸引更多成人参与活动。三是提高线上数字阅读资源的使用率。在阅读空间推广市图书馆手机APP,共享电子图书期刊资源,给在家阅读的人士提供便捷服务。四是注重阅读空间宣传。通过手机公共服务短信、官网和两微平台做阅读空间介绍、活动通知,鼓励居民的群体阅读行为。
三、后期运营深挖商业价值,同时更偏重公共服务质量。一是层级不分化,纳入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由市财政承担支持基本费用。统一制定标准,统一采购自助设备和软硬件,减少市图书馆的配书和设备管理难度及维护成本,尽量实现监控平台无人管理模式。二是引入三方考核方案,进行奖励管理。把阅读空间纳入文旅局考核管理,由活动开展率、居民满意率、阅读空间管理情况为考核三方,嘉奖完成指标和服务达标的阅读空间,用于支付第二年管理费。三是商业“共享书店”要善于利用共享理念,争取其他产品盈利。免费借阅增加客流量,提升书店的商业价值、品牌价值和异业合作价值。通过读者偏好产生的大数据,能够帮助书店精准选书,加快图书流转,节约物流成本、资金成本。参照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完成书店转型升级。四是带动阅读空间副产业发展。融合市场热门的“K书自习室”模式,开设读书学习空间,带动休闲区轻商业发展。例如餐饮、娱乐、音像制品的利润。五是鼓励自主管理阅读空间。市图书馆前期帮扶建设,后期利用业委会收入、企业工会收入、实体书店主业收入等自行维护管理,建立有纯净水、有无线、有空调、有卫生间、有阅读桌椅的24小时自助阅读空间。
(作者单位: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合肥拟规定: 一次无偿献血 或可终身免费用血 献血者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本报综合消息新安晚报报道,24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查《合肥市献血条例》,接受审查的《条例》中规定了无...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