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安居乐业。2019年3月正式组建的合肥市包河区同安街道有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也是合肥市最年轻的街道。连接过去与未来,历史悠久又风华正茂,同安街道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以民生工程真诚服务群众,以砥砺奋进之姿,拥抱新时代,献礼新中国70华诞。
[悠久历史] 最年轻街道连接过去与未来
2018年12月,合肥市政府正式批准,包河区增设同安街道,更好地满足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利益诉求差异多元等服务管理需求。2019年3月,同安街道正式组建,区域面积约11.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超20万人,也是合肥市最年轻的街道。
东临南淝河,南接南二环,西至徽州大道,北依南一环,位于包河区中心位置的同安街道朝气蓬勃,却又历史悠久。橡胶坝、五里庙、坝上街、姑娘巷、周谷堆、灯泡厂、金三角建材城……这些刻在合肥记忆中的“老地标”,是合肥70年来不断发展的最好见证,也正在新时期里迎来新生。
在当涂路桥东侧的南淝河上,河水日夜不息,两侧绿树浓荫,初秋的微风里,柿子树上挂满果实。为了克服南淝河因源头来水量少、河道径流不足导致的河床干涸裸露、水质污染等问题,2002年合肥市在南淝河当涂路桥下游新建南淝河船闸、橡胶坝。橡胶坝高5米,当年是国内最高橡胶坝,保证了南淝河常年水位达11.5米,建成时曾轰动一时。2018年,橡胶坝更换了新坝,继续保南淝河一弯清水。附近居民余阿姨介绍,现在水清了,两岸绿化好了,傍晚大家经常带着孩子来这散步,还有老人喜欢来钓鱼。
为实现南淝河水质2020年基本达标,同安街道还加快了南淝河流域右岸及上海路、二环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的步伐。合肥自古以来就是江淮之间的重要水路通道。1958年诞生的皖江船厂代表了合肥造船梦想的开端,也一度成为合肥的重要地标。其生产的执法艇曾经畅销全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皖江船厂改制后,厂区迁至芜湖,五里庙仅留下生活区,未来这两处职工宿舍将变身现代化的复建点,而船厂职工将在葛大店金华世家二期住上新房。曾经家喻户晓的五里庙市场一样正在经历一场变迁,目前有关搬迁正在稳步推进。
在同安街道,还有一条历史悠久、名字好听的巷子——“姑娘巷”,这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说起。解放初期,周谷堆的新河埂还是庐州城的郊区, 后来,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新河埂一带逐渐被现代化的大都市包围,家家户户依靠家门口的周谷堆大市场,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富裕。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周谷堆的小伙子易娶媳妇,姑娘们却不愿嫁到外乡,于是绝大多数的女婿都是“倒插门”。慢慢地,通往这里的一条小巷道在上世纪80年代被人们叫做“姑娘巷”。上世纪90年代,当时市地名委员会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这条小巷正式以“姑娘巷”挂牌。
[五彩蝶变]
工业厂房变身时尚街区
马头墙,宽窄巷子,雕花门窗……在马鞍山路与皖江东路交口万岗路北段,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酒吧文化、区域文化、记忆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合肥后街”,已经成为合肥又一个地标性文化特色街区。
时针向前倒转,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开始陆续建成一片总占地面积96亩,厂房24栋的工业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在产业轮换交替中,一些老厂房、老仓库夹在崭新的摩天大厦间,与繁华都市格格不入。2009年,在包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朱岗社区紧紧抓住合肥市政策优势,逐渐形成腾笼换鸟、发展文化特色街区的构想。前后历经四年提升改造,后街一期、二期和三期项目相继开业,“合肥后街”餐饮文化街应运而生,一批高品质的特色餐饮、休闲品牌、文化酒吧进驻街区。如今,后街为全徽派建筑风格餐饮文化街区,成为包河区“退二进三”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下实现成功转型的典范,不仅实现了区域品位的提升,而且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实惠,带动了就业。
焕然一新的还有曾经的卫岗社区的“废品一条街”。在科大南区北围墙边,有一条吴家衖巷。十几年来这条长约400多米的巷子里,有废品收购经营户16家。占道杂乱堆积的废品不仅影响居民日常通行,也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带来安全隐患。为彻底改变现状,卫岗社区牵头,街道各部门配合,对吴家衖巷的搭建构筑物、围墙进行拆除,对现场废品进行清理,彻底根除隐患并启动了整体靓化。如今吴家衖巷道路整洁,绿意盎然,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民生福祉]
城中村变身“景中村”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事业的发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地处合肥主城区,在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引领下,同安街道积极响应包河区的老城复兴发展战略,在转型突破中发展,把民生工程一直摆在重中之重。
2018年5月,合肥市原灯泡厂棚户区改造项目星光苑小区顺利完成了回迁安置,1400多名居民住进了新房。20多天后,包河区最大的村改居社区——朱岗社区姜坎五里冲城中村改造项目收官,260户居民顺利分到了珠光雅苑二期回迁安置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朱岗社区居民余国柱印象深刻。“改造前,这一片就是城中村,周围还有少部分农田,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很多居民把房子租出去,人员复杂,治安情况也比较差。2013年改造启动,大家都非常积极。”去年拿到的回迁房,更是让不少居民惊喜非常。“小区环境好不说,阳台上还有免费安装好的太阳能,外墙都是真石漆,一楼大厅瓷砖到顶。可以说,我们回迁房的质量一点不比商品房差。”
同样即将住进新房的还有王大郢社区的居民们。今年66岁的张尤海和72岁的王勤堂都是村改居社区王大郢的老村民、老党员,这两年,退休在家的老哥俩又多了一项“工作”:不定期去安置房现场转转。“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形容改造前的王大郢,一点不夸张。”张尤海介绍,不仅环境差,水电也老化严重。夏天冬天开空调的村民一多,经常跳闸。地下管道年久失修,每年村里仅渗漏的水费,就要多交几十万。“村里危房多,一到下雨天,村干部心就悬着,天大的事都得放下,先去巡查。”张尤海介绍,2013年改造工程启动,绝大部分居民都积极交房,盼着早日住新房。目前小区正在积极建设中,居民们还自发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现在小区绿化景观做得差不多了,去看过的都说很满意。听说年底前就有可能住新房,大家都盼着呢。”
通讯员 程盈凤 余忠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任逸玮文/摄
新闻推荐
星报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9月26日,合肥市新华社区党委在辖区大党委成员单位黄山路小学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