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最大的城市阅读空间
幸福像花儿一样
滨湖桂园小区回迁居民喜迎新房
奔向春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区域实力增强的同时,包河人的幸福感也是满满的。包河区始终坚持民生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城市人文品质、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普通百姓,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同频共振
民生工程逐年扩大
“现在老人家状态越来越好,心情开朗了很多,每次做完‘喘息服务’都不让我们接她回家了!”谈起家门口的睦邻中心,包河区烟墩街道92岁倪世英老人的家人开心地说。
民生,是社会最大的基石。筑牢民生之基,是百姓最大的福祉。同倪世英老人一起,更多的人在包河共享到了发展的成果。
“十二五”以来,包河区始终将民生保障与改善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推进民生改革、优先实施民生项目,先后实施民生工程项目33个,累计投入资金超24.23亿元,惠及全区80%以上的居民,解决了一大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兜底保障。
城市的发展,既要有高楼大厦的质感,更要有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特有的温度。“过去站在马路边干等着,风吹日晒、饱一顿饿一顿,最怕的还是找不到工。”在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的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工棚下,临工丁佩磊说,“如今有了工棚,24小时热水供应、专用厕所、提供培训,特别是有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临工集散中心像一个‘大家庭’温暖了我,我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
教育,是一座城市民生幸福指数的面孔。不久前,包河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名单的县(市)区,这与包河优质的均衡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
由郊区而来的包河区,教育一度是发展的短板。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包河区全力发展教育事业,把环境好的地方用于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在这里,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包河由“全省教育第一强区”嬗变为“全国一流教育名区”。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包河人的幸福指数也在逐年攀升,从解决“生活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拓展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全面向高处对标、向深处发力,不断补齐发展短板,丰富与提升民生内涵,实现了“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转变。包河区连续多年获得全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杰出奖和先进单位荣誉,并多次获得全省民生工程绩效奖补。
市民的“钱袋子”是最直观的体现。2018年,包河区社会民生事业投入资金32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9万元、增幅9%,增速跑赢GDP。如今“住在包河、学在包河、游在包河、乐在包河、创业在包河”成为公认的“金字招牌”。
创新管理
让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老人家,这是您订的餐。”当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将手中的饭菜递到家住江汽一村的盛万霞手中时,90岁高龄的老人掏出一张卡,像年轻人刷卡消费一样,瞬时完成付款。今年,为方便老人便捷地享受服务,包河区将所有纸质居家养老服务券换为服务卡,以后的居家养老服务,只需要工作人员扫描一下服务卡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方便使用又节省成本。
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包河区在民生领域敢于先行先试,在以人为本的创新之举中,最大限度地为民谋利、造福于民。五年来,在保障房建设、民生工程后续管养等方面创新亮点频出。深化基层医改,创新实施医联体、医养结合等模式;“乐助常青”在全国首创社会救助“PPP模式”;“三社联动”“公益创投”成为社区管理服务新亮点……一项项贴近民生、接地气的举措,让百姓心中获得感满满,得到国家、省市级肯定。
区划调整之初,包河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旧城旧村错落交织。2006年滨湖新区启动建设,同时包河区也加快了对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步伐,城区不断扩张。仅在“十二五”期间,包河区累计完成各类征迁超1000万平方米,先后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27个,建设复建点28个,累计安置群众近5万人。和原来的居住环境相比,不仅是“居者有其屋”,公共设施配套、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位于金寨路与太湖路交口东南角的太湖新村,曾经是合肥首个大板楼,年久失修,越发老旧,下水道经常堵塞,道路积水。由于房屋结构是水泥预制板拼接而成,有的居民家的阳台甚至要铁丝绑起来,防止掉下去,居民们苦不堪言。经过多方努力,2013年包河区开始对太湖新村进行整体征迁改造,并于2018年初成功交付。“以前做梦都想着搬家住新房。”70岁的阮怀珍老人在大板楼里住了快40年,回迁后宽敞明亮的三室一厅和全新的小区环境让她高兴不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才能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家住滨湖新区的朱祥芳自第二孩子出生,便做起了全职妈妈,后来第二个孩子也开始上学了,就想找一份工作挣点收入补贴家用,但因为年龄和自身技能的原因,屡次失败。时间相对自由、离家在3公里以内、随时随地都能找我、工作还挺靠谱……这样的工作哪里好找?
了解情况后,朱祥芳所在的方兴社区工作人员找到了她,让她关注社区开发的智慧人社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随时可以掌握相关企业招聘信息,同时社区根据她的个人情况对她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今年5月,她成功入职方兴社区辖区内的一家绿植养护公司。
朱祥芳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包河区始终坚持就业工作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同步推进,从以计划安置为主,到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就业,到统筹城乡就业,再到推动高质量就业,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把就业工作推向新阶段,劳动者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从而服务整个包河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惠民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走进包河区常青街道紫竹苑小区内的半亩方塘阅读空间,里面书香浓郁,环境清雅,孩子们埋头翱翔在书海中,还有不少市民也在汲取知识,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同样在包河区包公街道雨花桥社区,雨花书院阅读空间以其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丰富的图书、宽敞的阅读空间,赢得无数附近市民的心。
9月20日,记者在包河区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图书分类和设备安装等工作,为国庆试运营做最后的准备。据悉,通过信息化手段,这里将和遍布全区各个社区的阅读空间形成资源互享、信息共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居民可以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提档升级,还需打造一批“精品”。高水平的印度舞蹈、《茉莉花开》、独特的二胡独奏……在包河区首届睦邻文化节的开幕式上,中国东方歌舞团的演员们来到滨湖康园小区,让居民观看了一场国家级水平的演出。
“太精彩了!家门口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演出,真让人意想不到!”现场观众连连感叹。
让高雅艺术、精品文化俯下身,“走入”群众之中,包河区的尝试远不止这一场演出。仅2018年9月至10月,《立夏》《徽班》《粉墨春秋》《一把酸枣》《家》共计5场“中国优秀舞剧”展演在包河区上演,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中国舞剧艺术的精妙,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票价低至20元、50元,但演出水平却不打折扣,全都是获过国家级奖项或基金扶持的优秀剧目。
包河区依托辖区文艺单位多、文化场馆密集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其人员交流、场馆互动、资源对接,提高区域内文化活动开展的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精美的文化大餐。如今,位于包河区的安徽歌舞剧院、安徽大剧院等都成了群众文艺团队经常登台表演的舞台,而文艺院团的专家和演员们也定期走进群众之中,开展艺术指导、进行同台演出。
文化活动,群众还可“按需点单”。如今在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节日庆祝、阅读分享、科普讲座、文化传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正火热开展,居民们纷纷表示活动“接地气、合口味”。“合口味”的背后,是包河区变“群众端菜”为“群众点菜”的种种努力。
“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实施、阵地建设等举措,加快构建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包河区文广局局长刘雪蕾说,通过出台相关规定,对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使用等进行明确规划。同时,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城市阅读空间、农家书屋等阵地建设,逐步实现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区、街镇(大社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全覆盖。
新闻推荐
岗位练兵一直在路上。近日,为激励引导柜面人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持续为客户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兴业银行合肥分行举办了...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