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功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基本上成长了三代人。70年对于我家来说平凡而曲折,在70年的风雨沧桑中,我家三代人从文盲到上大学的历程,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变。
我的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没有上过一天学,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认识”。这也是我父母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因此,他们就特别在意子女们上学念书的事,他们嘴边常挂着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念书,将来考上大学后才有出息,千万不要像我们一样是个睁眼瞎子。”
在父母亲的心中,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出息。可我和弟弟小时候不懂事,不明白父母亲说这些话的真正含义,我反而觉得上学念书是件很烦人的事。每天一早就要起床,走两里多的路到学校,课堂上要规规矩矩坐着,不能来回地走动;放学回家后还要写作业,考试不及格时还被老师“罚站”。所以,那时感到上学一点都不自由。但尽管如此,我和弟弟却从没逃过一次学。
家在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生活条件还很拮据,有时候,家里连我和弟弟念书的学费都拿不出。母亲就到左邻右舍家去借,想尽一切办法都要交上学费,不让我们兄弟俩辍学。父母亲没有念过书,他们将念书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的农民父亲母亲,没日没夜地辛勤劳动,为我们挣学费。其间虽有过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们从不动摇,宁可自己缺吃少穿,也要让子女每天能背着书包上学,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我记得那时,父母亲每天除了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家里每年还养了一大群鸡去卖。其中酸楚,至今想来,我的胸口还隐隐作痛。
我在父母亲的汗水里读完了小学、初中;弟弟因生了一次病,耽误了一学期的课程而放下书包,辍学回家放牛。从此,父母亲把上大学的梦寄托在了我身上。更重要的是,在我不满周岁时因一次意外而腿带残疾,从此我就瘸着一条腿走路。生在农村,腿有残疾的人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父母认为,上大学是改变一个家庭或一个人命运的最好出路。但遗憾的是1984年已包产到户,我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经常帮父母干农活,没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迎考,加上偏科而落榜了,最终辜负了父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回家务农后,恰逢改革开放,我随乡村的“打工潮”踏入异乡。几度风雨几经坎坷,所幸的是在90年代初,我虽有残疾也侥幸结婚生子。我的一双儿女都是90后,用我父母亲的话说“他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但我的两个孩子却从没享受过娇生惯养的生活。他们从进学前班开始到高中,穿的衣服有些都是我妻子亲手做的;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上学除了步行就是骑自行车。这不是因为我们家不富养子女,而是因为条件有限。
也许是受我喜欢看书的影响,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不用我们操心,在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参加高考,如愿地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合肥工作都几年了。儿子不甘落后,2016年也考入江苏大学。我母亲得知孙子考上大学后说:“如果他爷爷泉下有知,一定会高兴。”我和妻子也十分欣慰:我家两代人的大学梦,终于在我们的儿女第三代实现了。
回忆过去,父母亲生不逢时,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何来的大学?我的大学梦,却因自己能力有限而中断,儿女们实现了大学梦,是因为他们赶上了这个美好的时代。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变化。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老百姓打心底里感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范克龙吴磊)9月24日,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首列车开工监造。继1号线“中国红”、2号线“蓝精灵”、3号线“碧波绿”...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