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花翎、清朝官服、脚蹬马靴,眉眼之间颇有威严之气……在李鸿章故居,偶尔会见到一位这样穿戴的中堂大人。这不是“穿越”,而是情景剧《性格李鸿章》正在上演。不满足于靠着名人故居一个亮点,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开馆20年来,一直尝试着换着花样“讲故事”,目的是传递一个更为多面、真实的李鸿章形象。
李中堂也曾是个“斜杠青年”
现在,我们喜欢用“斜杠青年”这个词,来形容身兼多职的人。搁在100多年前,用这个词来形容李鸿章也不为过,书生/将领/官员/科技迷……李鸿章也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人们常感叹时不我与,李鸿章更悲于时不与我。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书生、将领、官员,这三个“头衔”大家并不陌生。我们这位“合肥老乡”天资聪颖,24岁便走完了科举的全过程,考中二甲第36名进士,3年后授予翰林院编修,官轶七品,成为安徽历史上最年轻的翰林公之一。后来,他凭借着赫赫战功和强大的淮军支持,受到清廷的赏识,官职扶摇直上:1874年升任文华殿大学士,位列“宰辅”;1894年加赏三眼花翎,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纯粹“科技迷”
开创中国近代史40多项第一
在历史课本中,李鸿章在军政、外交和洋务运动的层面则着墨更多。近几年,后人对李鸿章的“身份”又多了一层新解——科技迷。这主要体现在李鸿章主政洋务运动时的一些政绩,以及他本人对科技创新实实在在的爱好。
“1864年,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中详细介绍了蒸汽动力运转的情况,是中国最早的科普文章;他主政淮军的时候,清兵的武器装备还是小枪、矛、劈山炮,他意识到西方武器的厉害,就尝试购买、自制的方式。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拍X光片的人,算得上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创新派。”在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吴胜看来,李鸿章的身上有务实、科技创新、力图变革的一面,仅促进发展一方面来说,也是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
有专家统计,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40余项第一: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轮船公司、第一条自建铁路、第一个机器织布厂……时至今日,还能看到李鸿章的影响力,江南造船厂、南京晨光集团等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局都是李鸿章所创办。
功过是非太多 应客观全面看待
“李鸿章一生功过是非太多,他出生于旧的封建主义体制中,又是最先接触到西方先进科技和政治体制的人之一。他身上掺杂了新旧两种体制交融的特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他无力也不愿走出来。李鸿章讨厌官场,但又谙熟陋习,甚至是精于此道。”吴胜说。
外交是李鸿章一生中争议最大的部分。他基于中外力量对比悬殊提出了“和戎外交”,通过以夷制夷的手段来实现。李鸿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效,但受制于各种局限性,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众多不平等条约。“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不能过高,也不能一味的贬低。我认为历史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智慧、经验和方向。”吴胜说。
用情景剧展现中堂大人的多面性
2012年前后,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着手启动《性格李鸿章》情景剧,并海选市民演员参演。“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李鸿章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吴胜告诉记者, 最初,李府尝试过在节庆活动上做古装秀、夜场表演,后来有了选用真人扮演的方式,通过演绎小剧目来让大家更多了解中堂大人及其生活的历史时代。
展示鲜活的人物、展现争议人物多元的性格,是李府此次艺术表演活动的主旨,为此主题定为了“性格李鸿章”。如今,情景剧一共有10个不同的系列,如中堂嫁女等,每年都会演出50场,按照计划,明年还会增加场次。每年都有数十万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看一看这位昔日中堂大人的府邸,听听讲解员说说当年李合肥的故事。
晨报星级记者 于巧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敏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许家权文/摄)10月7日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又恰逢重阳节,合肥龙岗开发区大彭社区的老人...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