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建筑节能。”2017年12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厦门召开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座谈会,强调坚持问题导向,顺应群众期盼,先民生后提升,明确近远期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和内容。
“老旧住区改造”已成为谋求城市发展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关键词,如何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社区活力再生的双赢,将成为社会焦点与实践关注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合肥市沿环城河区域老旧小区进行实地调研与问卷,针对旧居住区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居民对住区环境整治与改造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老城区旧住区主要存在5个问题:空间资源严重浪费、道路交通混杂无序、景观绿化能力不足、建筑风貌特色缺失、人文关怀缺少重视。
针对合肥老城区旧住区的现状,借鉴国内优秀实践案例和相关更新改造理论,结合合肥的地域文化特点,从公共空间、道路交通、景观环境、建筑特色、人文关怀五个层面探讨合肥老旧区改造策略。
在公共空间方面:首先整合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地将道路空间、宅间绿化、楼后空地、自主营建占用空间转化为街道空间、绿化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改善既有住区居住环境,实现既有住区空间利用最大化。其次,完善旧住区公共空间功能,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充分提供休闲、活动空间。
在道路交通方面;首先要重新梳理和划定道路骨架,形成小区级道路为主体、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为辅助的三级树状道路骨架。同时,打通断头路,增加道路连通性,促进老旧住区道路的微循环。其次,合理规划停车空间,并且设置宅间停车,对住宅间用地布局重新划分;最后,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减少对住区内空间资源的占用,也鼓励居民步行进入住区。
在景观环境方面:整治与完善绿地体系,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绿地系统并对宅间绿地进行整治,营造宅间交往空间;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Low ImpactDeveloment,简称LID),将“渗、滞、蓄、排、净、用”的海绵城市理念引入社区层级,运用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透水铺装等绿色雨水设施,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旧住区综合品质。
在建筑风貌方面:城市的发展不应以城市文脉与传统文化的遗弃作为代价,反而应把尊重传统、保护地域性作为多元化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老旧住区改造中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恰当的住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可以提升住区整体形象,在改造设计中融入合肥地域性信息,是对于合肥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展示和传扬。
在人文关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老年人是老旧住区最主要的居民。首先要基于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分析,策划满足这些需求的活动形式,进而形成一系列针对性地对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其次,加强社区文化认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活动,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主人翁感。最后,可以通过居民培训的形式来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建设管理中。
安徽建筑大学 季文媚
新闻推荐
自9月底世界制造业大会落下帷幕后,又一场世界级盛会将在合肥举办。11月22日-24日,首届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将在合肥举...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