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3号线于2015年12月全面开工建设,如今全面建成通车。回眸3号线长达四年的施工期,既有数次“穿湖”钻铁路的惊险挑战,又有首次成功实施高架区间超长预应力张拉、建设首个全地下变电站等新工艺的喜悦。在3号线上,近两万名建设者一起参与和见证了这条线路从无到有,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节点工程,也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
惊险:
走“S”型穿越火车站轨道群
及铜陵路高架
3号线在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数次穿湖、穿铁路,还有首次亮相的高架段也给施工带来不少难度,可以说是“上天入地”,历经千难万阻。
合肥站东咽喉“股道”群为合肥站列车出站必经路段,而3号线的盾构机要穿过这个“咽喉”。作为交通枢纽,合肥火车站周边布满股道群,建设风险极大。3号线铜陵北路站~合肥站盾构区间左线全长1645.921米,盾构机掘进施工过程中需下穿合肥火车站轨道群、中绿广场停车场地下室以及铜陵北路高架桥,区间线路呈小曲线“S”弯,沿线一级风险一处、二级风险两处,堪称地下施工超级难点。
随着“振兴2号”盾构右线成功下穿合肥站铁路股道群影响区108米,不久轨道3号线铜陵北路站~合肥站盾构区间左线顺利贯通,一路下穿合肥火车站轨道群、中绿广场停车场地下室以及铜陵北路高架桥。至此,这个难度极大的隧道区间顺利实现了双线贯通。
对于3号线来说,两次下穿天鹅湖则是另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根据设计方案,3号线在经过政务区天鹅湖时,从湖的西北岸下穿而过,涉及祁门路站至大剧院站区间右线66米,左线300米,就是这加起来不到400米的区间,施工过程非常不易。
地铁隧道的埋深通常在地下15米左右,天鹅湖湖水深度4米左右,隧道要在湖底穿过,势必造成埋深相对较浅,而隧道顶距湖底的距离越小,施工风险就越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隧道距湖底最小净距仅6米,盾构下穿施工具有冒顶的风险。为克服这一难题,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型盾构机、精细化组织施工、精选渣土改良剂、平衡土仓与掌子面的压力等措施,同时对隧道结构进行特殊设计——单环管片的注浆孔由6个增设至16个,最终成功实现下穿湖底施工。
创新: 轨道交通建设以来首次带压开仓作业
在建设历程中,3号线不仅要攻坚克难,还通过技术上的大胆创新,实现了全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多个历史性突破。
其中,首次盾构带压开仓“换牙”在3号线成功上演,为今后全市地铁作业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进一步保障了地铁在建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进度。
合肥轨道3号线部分道路区间地质情况较差,土层上软下硬,地下水丰富,地层复杂,盾构施工难度较大。盾构在掘进过程中逐渐发现掘进困难,施工单位经过多次尝试解决该问题,但终未取得进展,该怎么破解难题?经各参建单位及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取带压开仓方案检查盾构机的“牙齿”,即刀盘和刀具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处理升级。
盾构机在粘土、残积土地层的掘进过程中,坚硬的泥饼会降低刀具的切削功能,让盾构机的“尖牙利齿”变钝,严重降低了地下掘进挖隧道的能力。然而,往往受场地和地质条件的制约,盾构带压开仓作业风险巨大,住建部已明确将其列为重大风险源,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开仓去清除障碍。
而3号线盾构带压开仓“换牙”共历时4天,累计进仓作业24人次,检查并更换盾构滚刀12把,解决了盾构掘进困难的问题,这也是合肥轨道交通建设以来首次带压开仓作业。
时至今日,轨道3号线已经创下了众多技术上的新记录,比如在合肥轨道交通施工中运用了高架区间超长预应力张拉、复杂地层盾构机开仓换刀、安徽省首个全地下变电站等新技术、新工艺。
期盼:未来多地铁汇聚合肥西站打造新枢纽
轨道3号线共有4座高架车站,由于高架段是露天的,不需要照明、空调和通风设备,运营成本也会更低一些。施工中对市民出行影响也较低,耗时一般不超过一年半。自3号线相城路站站台层实施混凝土浇筑时起,全市首个高架段车站工程就正式进入了上部主体施工新阶段,这也是合肥轨道建设第一次从地下进入到空中全面作业。
由于3号线高架地段经过区域多为职教基地和高职校区,为了减少列车经过时对周边市民的噪音影响,轨道公司在施工中准备了多重预案。比如,高架段全线轨道都将敷设轨道减震垫,噪音和震动相比普通轨道能减少一大半。同时,还会采取高声屏障、半封闭声屏障和隔声窗等降噪措施。如今,随着3号线的开通,高架段有望成为这座城市的“网红打卡点”。
除了让人眼前一亮的高架站点外,在潜山路与清溪路交叉口,如今看起来还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合肥西站”站点,未来将是合肥又一座综合交通枢纽站。
和现在1号线的合肥南站一样,未来3号线合肥西站规划与国铁相连的同时,还将实现与其他两条地铁线路的换乘。不过,与合肥南站站点不同的是,3号线合肥西站最初规划仅是一座普通的标准站,地铁规划在先,后因铁路客站规划调整才做出了调整。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合肥西站”站点规划设计是一座标准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布置在潜山路与清溪路交叉口。2015年合肥铁路枢纽调整规划,拟在潜山路与清溪路西南角的空地规划建设新的合肥西站,为进一步配套该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换乘接驳需求,在其枢纽范围已规划有3号线的基础上,先后引入多条轨道交通线作为未来在该站的换乘线路。
同时,合肥西站也向南局部调整站位,车站规模为适应火车站客流由12米岛式车站调整为14米岛式车站,客流规模增加30%左右,并预留与其他轨道交通线比如合肥轨道交通10号线、S1线的换乘条件,这样火车站的客流直接进入换乘大厅后,实现国铁与轨道交通之间的无缝换乘,将会为城市西北部片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吴奇/文余志刚/图
新闻推荐
合肥职工医保卡可为7名亲属支付医药费 即日起,参保人员可通过“合肥医保”微信公众号建立家庭共济支付关系,完成绑定或解绑
本报讯记者昨天从合肥市医保局获悉,合肥市职工个人账户家庭成员间共济已可通过微信绑定实现,一张卡最多可以给7名直系亲属...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