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市场主体发展数量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合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市场主体高速高位高质量发展。目前,新设立企业材料齐备的话,办理营业执照等环节可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
消费型现代化服务业增速惊人
合肥市商改办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淼介绍,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年均增速为26.6%,在三个产业中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占比为89.5%,占比最大,量大质优。
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等消费型现代化服务业居前三位,年均增速分别为64.4%、52%、50.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也保持较高增速,年均增长48.9%。
六大领域新增16.5万户
张淼透露,目前,全市“稳中提速、稳中提质、稳中育优”的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突出。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环境、先进制造六大领域新增市场主体16.5万户,年均增长33%,远超21.9%的行业平均增长水平。
“100万户市场主体中,企业市场主体44.8万户,接近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一半,占全省主体总量的30.7%。”此外,社会公众创新创业创造热情高涨,创业活力23.4%,创业活力提升度居中部省会首位。每万户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82.7件,拥有注册商标3896.9件。
新设立企业材料齐备一个工作日办结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快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工作,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公安、税务、社保、公积金、政务管理局数据资源局以及银行等相关部门、机构协同配合,打通平台、联通信息,搭建了线上线下企业开办综合受理系统,通过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提高市场主体政务事项集成办理和一次办理效率。
同时,合肥市还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开办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在全省率先实现设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银行开户、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一网通办”“一日办结”。目前,合肥市新设立企业只要申请材料齐备,营业执照、公章刻制、发票领取三个环节一个工作日内办结。
申请人全年24小时“不打烊”自主申报
为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合肥市还聚焦智能审批,在便民利企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宽“互联网+政务服务”事项,积极推行商事登记工作“智能审批”。今年5月7日,全省首创个体登记智能审批系统在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启用。8月31日,企业登记智能审批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目前,在合肥市城区范围内,一般性有限公司的设立登记均能以“网上受理、智能审核、就近取照、全城通办”的工作方式,实现审批服务智能化、自助化、无人化,借助智能审批系统,申请人能够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打烊自主申报,真正实现从传统的“大厅集中办理”到“线上不见面办理”,再到“智能办理”的跨越。
市场主体全部纳入事中事后监管范围
“市场主体数量大幅提升,依靠传统的监管手段无法与时俱进,在发展的同时,合肥市还不断聚焦科学监管。”张淼介绍,截至目前,已将涉及后置审批事项的20.68万户市场主体精准告知27个市直部门,力争推送率、告知率、认领率均达到100%,实现市场主体全部纳入事中事后监管范围。
2019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累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988批次,完成抽查并公示企业数23568户,相关抽查结果按规定记于相应企业名下,形成了对违法失信行为的长效制约。
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展部门联查任务329批次,完成检查并公示企业数6934户,通过整合归并多个部门对同一主体的抽查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监管合力有效形成。截至2019年12月,合肥市双随机抽查比例连续两年达到5%以上。
对45万户企业进行分类,差异化监管
2019年,按照《安徽省信用分类监管暂行办法》规定的信用划分标准,合肥市45万户企业被划分为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风险5个类别,守信企业和失信企业在监管中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不再被一视同仁。
张淼表示,通过公正监管、科学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助力企业“活出质量”。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激发了合肥市的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助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合肥市还将不断为企业家和创业者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更优的服务,营造更佳的环境。
晨报记者 方佳伟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合肥12月26日电研制量子计算机是当前国际前沿科技的重大挑战,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等人与...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