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们,新年好。
这是一声略带奇幻色彩的问候,因为此刻,我们在“2020年”这个曾经代表着“未来”的年份里相遇了。
小时候的作文本上,多少人用“2020年”作了开头。而如今,“AI”加入我们的生活、“5G”时代揭开大幕、“大数据”已在定制人生、手机快“长”成了人体器官……来到真正的“2020年”,现实已超越了想象。
斗转星移,岁月无声,扎入时间的洪流里,你便会惊叹它澎湃的力量。
时间记录着一切。70年的时光,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面孔;近百年的履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时间也回答着一切。从数千年前《诗经》里对“小康”的期许,到40年前对小康社会的描绘,到十六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设定,再到十九大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号角……2020年,中国将完成作答。
时间亦证明着一切。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国红是满城的“流行色”,“我和我的祖国”是回响耳畔的BGM,讲述着我们对祖国深沉的爱;安徽创新馆开馆、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拉近着合肥这座城市与世界、与未来的距离;“开往幸福的3号线”准时发车,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再添注脚;“黑马合肥”一次次登上头条,则是对这座城市里每一个奋斗身影的褒奖。
然而,时间不总是给予我们欢呼与收获,也交予我们考验与重击。
“太难了”这句流行语道出了“人间实苦”。暴雨救援中,33岁的基层干部李夏被泥石流掩埋;灭火战斗中,消防员孟鸣之壮烈牺牲;而我们也艰难地与尊敬且依恋的战友杨杰永别,尽管他对新闻事业是如此地热爱,对亲人是那么地不舍,但时间没有放慢脚步,奇迹亦没有如愿到来。
媒体融合与竞争下,作为传统媒体的我们也必须直面转型之难。从“读者”到“用户”,我们不仅是读者每日晨间一沓油墨芬芳的守候,也送上归家途中或安睡之前的一条条微信问候。虽然传播的介质越来越多样化,但内容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坚守。瞬息万变之中,我们唯有用脚踏实地去拥抱变化。
这种脚踏实地,需要我们身处信息湍流之中,保持冷静的思考、脚踏新闻现场的泥土。我们用八个月的采访,为读者奉上记录时代的《运河八章》;我们从“走,下乡去”的记录者到“一日村支书”的体验者,我们历练“四力”,去记录这座城市奋斗与变化的点滴。
很庆幸,细嚼甘苦之后,我们会品尝到“人间值得”。这些瞬间,或是学子王恒杰走出高考考场时向母亲的屈膝一跪,或是布衣教授何家庆留下的纯粹与无私的精神之光,再或是我们的读者为一篇篇报道转发和点亮在看的支持与肯定。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花朵不会停止绽放,孩子不会放慢成长,你我不会停止前行。这是来自时间的力量,我们被它催促、被它鼓舞、被它治愈,也用收获与成长为其中注入丰厚的内涵。笑泪悲喜之间,时光铭记了我们奋力前行的模样。
时间:1月1日。坐标:合肥。太阳将在7点11分升起。前方,是属于我们的2020。
本报编辑部
新闻推荐
昨日,在合肥开往浙江苍南的G7648次列车上,举办了一场“时光列车”主题迎新活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客运...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