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淮晨报关于“楼道母女”的报道。
穆勇近照。
本报讯 “这都是‘举手之劳’,还真没想到已经过去六年了。”1月3日,在合肥一个小饭馆里,56岁的滴滴司机穆勇提到几年来默默助人的事儿来,连声称“微不足道”。江淮晨报的老读者可能还记得2014年关于“楼道母女”的报道。如今几年过去了,随着母女二人的关注度不断下降,坚持帮助她们的好心人也少了不少,而穆勇便是其中的一位。
碰面 他在餐桌上为母女写补贴申请
1月3日,一直靠电话联系的穆勇终于抽出时间与记者见面。见面地点,他选在了离“楼道母女”住处不远的一个饭馆,初次见面,他手里拿着一支笔,冲记者笑了笑、点点头后便落座了,“我在给她们写一个申请书。”临近春节了,母女俩又没有生活来源,穆勇便去最近的社居委,想给母女俩申请一点补贴,“社区的同志也不错,让我给写个申请,吃完饭赶紧送去。”
“以后想叔叔给我打电话,叔叔带你去吃好的。”2014年2月,因为江淮晨报,他“举手之劳”,离开时他留下了手机号,却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6个年头。因为平时在外面开滴滴快车,穆勇皮肤晒得黝黑,说话声音洪亮,带着很强的阜阳口音,回忆起自己与楼道母女初次见面,那年是穆勇从老家来合肥打工的第二年,“2014年春节我在江淮晨报上看到了她们的报道,就想着去看看,给她俩提供点帮助。”第一次去,穆勇给谢柳的女儿买了两件衣服和鞋子,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我就特别心疼,临走前就给他们留下了电话号码。”从那之后,穆勇就偶尔去看一下她们。
探访 每天都来看看,帮衬母女生活
“两个人没有生活来源,刚开始不少人来看她们,后来时间久了,人也慢慢变少了,她们的生活又开始拮据起来。”担心母女俩又回到从前,穆勇和家人商量,决定长期帮助她们,“以前是偶尔来看一下,现在我每天都去看看,家里缺点什么就给补上。”“你上次那个刀是从哪里买的?我要收拾废品,需要一把。”正在聊天的间隙,“楼道母女”妈妈谢柳打来了电话,两人的对话没有太多的客气,倒挺像是亲人。虽然接受过不少人的帮助,但是谢柳依然坚持拾废品。
挂断电话,跟着穆勇一起到附近超市买了两把美工刀,便出发前往谢柳住处,“现在住的地方是一个好心人提供的单身公寓,环境还不错,里面的电器是我给他们拾掇的。”穆勇坦言,因为每天要抽时间过来,有时候还要给她女儿辅导作业,这样下来一天会少挣点钱。但这在穆勇看来倒也并不算什么问题,“我少挣一点没关系,她们俩却没有收入来源。”
进了屋,一只小柯基犬从厨房跑了出来,“这是给她们俩买的,母女俩住,有只狗在家安全些。”此时,谢柳正在整理自己拾回来的废品,靠近卧室的一面墙上贴了一张奖状,那是谢柳女儿参加蜀山区中小学美术版画比赛拿了一等奖的纪念,“孩子学习还是很争气的。”
心愿 想在合肥为孩子找所初中上学
为什么能够坚持6年,穆勇笑了笑,“主要是觉得孩子还小,我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据了解,穆勇与爱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也都很支持父亲。穆勇坦言自己是江淮晨报的忠实读者,尤其喜欢微公益,“我认识你们报社好几个记者,跟着他们一起去看白血病儿童,一起去做公益。”而在帮助楼道母女之前,穆勇还帮助过阜阳一个贫困的小女孩。
离开前,穆勇再次叮嘱谢柳,家里一定要收拾干净,对生活一定要更加积极,“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再坚持坚持,你们的日子就好了。”从谢柳住处出来,穆勇赶紧把写好的申请书再检查一遍,“我要赶紧送过去。”
“我能不能求你们帮个忙?”正要挥手告别时,穆勇又从车上下来叫住了记者,“谢柳的女儿今年六年级了,明年秋天就要进入初中了,但是户口不在这边,你看可有哪个部门帮她找一所初中?”说完,穆勇又赶紧上了车,“下次再聊,我要赶紧去送材料。”晨报记者 夏海霞 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汪永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研制出一种浸润性(亲水性和疏水性)受到光调控的植...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