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军中,有一群特殊『侦察兵』,他们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找出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人员。他们如何做到又快又准?
【接到医院疑似病例报告后,半小时赶到现场;2小时内,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出具初步报告;8小时,通过其他渠道核查和补充调查,向上级部门报告完整密切接触者报告……
“早一分钟找到密接者,就能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今天上午,合肥市蜀山区疾控中心流调组周虎啸说,他们的工作有点像“福尔摩斯”:获取信息,抽丝剥茧,辨伪存真,必须快速反应,难容丝毫差池。】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文/摄
◆昼夜“追踪”
蜀山区疾控中心7个流调组共14名工作人员奋战疫情防控一线。1月21日开始,近一个月来,周虎啸与同事们共对102位报告疑似病例进行了流调,其中28人确诊。
“1月21日下午将近下班的时候,突然接到合肥市一院蜀山分院报告,一名患者有发热症状,而且是从武汉刚刚回来。”周虎啸与同事立即赶赴医院。“第一次开手动挡车,中途熄火了几次。”周虎啸说,赶到后,先向医生调取了病历,问询了病情。
该患者1月21日发病,1月4日~7日在武汉,“从21日往前追溯14天,找到这段时间患者密切接触到的所有人。”就在流调快结束的时候,又接到中医附院发现一例疑似病例的报告,随后周虎啸与同事又赶到中医附院。
流调过程中,周虎啸与同事会询问患者14天内的详细活动轨迹,每个密接者的姓名、电话、地址等,“每次流调要全程录音,患者所说的内容也不能说什么记录什么,还需要经过分析判断和核实。”周虎啸说,“由于时间紧急,到现场2小时内要给上级口头报告,所以现场流调最长在2小时结束,后期不断进行补充。”
第一天流调了两位疑似病例,当流调报告整理好后,已经是夜里1点多了,这时核酸检测结果也出来了,“一位阴性一位阳性,后来阴性排除阳性确诊。”
◆“勾起”回忆
要追踪到14天内疑似病例的所有活动轨迹,精准地找到密接者,就要让患者回忆出14天内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周虎啸说,这个调查过程最困难,“有的乘坐动车,找到车票,了解到车次、座位、时间;有的只是开车上班,主要是单位同事;有的见过家里亲戚,人数有限……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梳理的,感染源也容易找到。”
“曾经有一个病例,12日发病,中途去过几家医院就诊,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直到21日核酸检测阳性,才上报流调。”周虎啸说,从21日到12日9天,再往前推14天,已有23天,“回忆起来非常困难。”这时候,流调人员寻找重大时间节点,帮助患者回忆当时在干什么、有哪些人,当时有没有人咳嗽、发烧,“以大事件引导回忆,再向前、往后慢慢回忆细节,包括买菜、拿快递、家里来过什么人等等。最后,与这位患者几十位密接者全部找到,并进行了隔离。”
对于密接者的判定,周虎啸说:“共同居住、工作者,一两米之内的近距离接触者,密闭环境里的人群,同乘交通工具者等等,都属于密接者。”流调时,流调人员对于接触环境、接触距离、接触时长等等,都会一一询问清楚。
◆善于“测谎”
流调过程中,疑似病例所说的内容并非都准确,有的人为了隐私或者其他原因,故意隐瞒甚至编造活动轨迹。此时,周虎啸与同事要对流调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几天没出门、从来没接触过人等,明显感觉不符合常理,对于这些情况要反复核查。”
“有一位患者流调时,称自己一直在家。可在向其丈夫核实时,丈夫说其中有几天曾去过单位上班。”周虎啸说,“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马上向患者再次核实,并向她说明了国家法律规定,以及隐瞒事实的严重后果。”随后,患者配合完善了流调,找到了密接者。“大部分患者都比较配合,也有少数患者非常热情,后期回忆到新情况,马上打电话告诉我们。”
目前,疾控部门流调与公安、街道社区等已经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例如前面所述12日发病、21日确诊的患者去过许多公共场所以及医院,“通过公安调取各种监控,在公安和社区的配合下,再逐一找到密接者。”尽管如此,从1月21日以来,疾控人员工作量依然非常大,“由于就诊流程原因,医院大多在晚上报告疑似病例,我们就得在晚上赶到医院做流调。年三十晚上,正是疫情上升期,流调、密接管理、消杀等任务重,当天晚上任务结束后,将近20人都睡在办公室。”
新闻推荐
近日,除湖北省外,全国多地企业陆续吹响复工集结号。疫情之下,复工返岗,安全是第一位。对于制造业来说,此次疫情对企业复工带来...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