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我通过考试进入蚌埠教育学院外语系进修学习。全班33名同学都是来自长江以北各个县市。两年学习毕业后,同学们各自回到原来所在的学校。限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同学们自从毕业后大多失去了联系。近几年通过多方打听联络,不少同学陆续有了消息。在几位热心同学的精心组织下,我们曾于2015春季在合肥,2016年在寿县举办过两次聚会。除了几位现定居国外的,能来的同学都来了。当时唯有班长马振伦同学仍没有联系上。根据入学时学院教务处印发的通讯录,马振伦来自巢县(当时没有建市)黄山中学。有人说他毕业后不久,就调至安徽大学图书馆工作。有同学去安大找过,结果无功而返。
我与马班长感情笃深。最后两个学期,辅导员安排我们俩离开集体宿舍,住进上课教学大楼的传达室里,负责早晨开门,晚自习后锁门。记得每天午休之前,我们俩总要在教学楼前后散一会步,然后去收发室的窗台上取回我班的信件与包裹。散步时班长常常给我一两颗大白兔奶糖。他说饭后吃点糖有助于消化。不知此言有无科学道理,反正我每次都笑纳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牛奶糖,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来说,还是稀罕物呢。今天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心里甜丝丝的。
马班长原是合肥下放知青,比我稍长两岁。他学习刻苦认真,工作踏实稳重,很受同学们的尊重爱戴,也是年轻辅导员的得力助手。班长课余时间特别喜欢唱歌,还经常唱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英语歌曲。每次班级举行联欢会,他既是组织者、指挥者和导演,也担任主角。联欢会的高潮,总是他与班上最年轻,也是最漂亮的女生曹莉的男女声二重唱。经典曲目是那时候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都笑称他俩是歌星王洁实、谢丽思的翻版。班长那富有磁性的浑厚男中音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每次同学聚会时,大家都感慨万分。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昔日朝气蓬勃的小青年,而今是雪染双鬓,进入夕阳暮年。班长没有找到,同学们仍需努力。
2017年2月2日,我给《合肥晚报》咱爸咱妈栏目去信,讲述了我们在蚌埠教育学院进修学习的情况;表达了我们渴求找到班长马振伦的夙愿。希望能在晚年重聚一堂,畅叙在淮河岸边涂山脚下练习英语会话的情景;再次欣赏老班长那不紧不慢悠扬的歌声。
2017年2月4日,《合肥晚报》全文刊登了我的来信,并且配发了我们的毕业集体合影照。真的要感谢《合肥晚报》,《班长马振伦,老同学李良辉在找你!》一文发表后,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老班长的电话。想不到他也住在合肥,且离我的住处不远。没过两天,我们几位同学就在宁国路罍街见了面。除了激动还是激动,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席间,大家共同筹划着下一次更大规模的同学会。
老班长,我们找你好苦啊!这正是:
三十七载一转瞬,
蚌埠教院踪无影;
同学友谊情深深,
巍巍涂山可作证。
□李良辉
新闻推荐
(上接1版)“最初推荐几个好朋友来这里,他们错过了,现在追悔莫及,想来也没机会喽。”胡海林笑着说道。近年来,崔岗村积...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