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诞生其上的建筑是承载和记录城市文化直观而生动的史书。工业遗产作为历史的镜像反映出了特定社会时期的面貌及工程艺术成就,是城市文化传承与特色风貌组成的不可或缺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升,合肥的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在未来发展中,合肥市应将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工作与城市建设相融合,赋予工业遗产新的内涵,激发其在城市中的活力和特色,促使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协调共生,促进城市记忆和城市文脉有序传承。最终推动城市特色风貌的良性营建,使合肥市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示范样本。
工业遗产的保护方法一般分为整体保护、分类保护和分时分段保护三类。基于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成表,通过价值评估打分与专家审核等方式,针对合肥市工业遗产研究提出三级分级保护制度标准:一、严格保护(无新建活动,采用整体保存、全面保护的保护方式,并推荐为纳入地区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二、适当调整(有少量改建,在保持建筑原址和建筑特色外貌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功能进行改造与再利用);三、适当改动(有个别新建,保留其具有代表性和纪念意义的特征或标志,通过新的表现形式表达其时代特征)。
工业遗产的评价、保护与利用并非是一个对立矛盾的概念,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其实是对它的一种保护。只有让工业遗产与时俱进,与社会活动紧密相连,才能赋予工业建筑最深度的存在价值和新的精神内涵,延续其生命。在合肥新时代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需求下,对合肥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与利用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由单体建筑的保护转向片区化保护利用,片区定位应当与合肥市发展及更新的理念保持一致。老城是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原点和文化摇篮,老城更新要在恢复、重塑老城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使传统街区重现生机,老城区再现繁华。
由单一主体参与保护转向多元化参与保护,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利用机制。合肥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应是市政府单方的行为,而是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多方参与的保护活动。由市政府制定保护要求、实施程序、财政支持及相关法规和标准,并进行监督管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来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化保护实施体制机制,鼓励各级政府、业主、使用者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到合肥市工业遗产保护中来。
由单一利用模式转向探索工业遗产多元化运营利用机制。在运营模式上,可以在理清工业遗产产权的基础上,由政府或有关保护单位发起,吸引包括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现有工业遗产的使用人等主体参与投资和建设。鼓励利用历史资源和地区旅游活动系统的有机结合,加强公众和工业遗产之间的互动,从而利用这些体验性的活动让人们更好了解身边的历史资源。
由产权不明困扰转向梳理工业遗产产权、完善与推广房屋征收征询制度和回购制度。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争取解决困扰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最为重要的产权问题,将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列入房屋征收范围,为之后的保护利用打下基础。
基于合肥市区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分类保护、修复和更新工业遗产,旨在延缓工业遗产物质性的衰退,恢复其原有的文化价值,赋予其新的利用价值,带给公众以城市传统文脉的历史感受。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公布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并挂牌保护,做好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合肥工业遗产动态数据库,制定相关法律,完善工业遗产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宣传与监督,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综合全面的保护与发展合肥市的工业遗产,让工业遗产在合肥新时代城市发展与特色风貌建设中中发挥其独有的历史价值。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郑志元 顾大治 刘燕燕 (本文系2020年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FSKYY202034)
新闻推荐
○2020年8月18日上午,在简朴而不失隆重的氛围中,招商银行合肥万科中心支行举行开业揭牌仪式。合肥市庐阳区投资促...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