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胡竹峰
这个题目很好,是乡土视野,而不是西方视野、哲学视野、历史视野、当下视野。
不是说中国人往上数几代,都是乡下人嘛。我就是出生在乡下的,童年时当然会向往城里,喜欢那些城里人才有的东西。如今回过头看,发现乡下好了。当年我们拼命要进城,要摆脱乡土;如今,但凡有一点空,总想回到乡下,看看花看看草,吃一顿柴火饭。说白了,还是对自然的向往,乡土就是最好的自然。所以,乡土视野下的散文创作,第一要自然,不要那么做作。
前几天清明节,回老家祭祖。想起一个可怕的问题,关于故乡的记忆,我认识的去世的人快比新人多了,脑海中童年里那些人渐渐老了去世了。很多年轻人,很多小孩,我都不认识。刘亮程先生说,路被人走垮了,走坏了,房子也被人住老了。但更残酷的是,路塌了,路到底还在;人老了,人却不在了。走在我祖父、祖母生前走过的路上,多少人一代代走过,如今他们都不在了。眼前山水依旧,路还是那条路。文学呢?文学就是与时间赛跑吧,或者说,乡土视野让我们知道,时间很残酷,你得写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你的作品得有山的气质,水的气质,路的气质,不能轻飘飘像一张纸一阵风。
在桐乡,大家都知道木心。陈丹青老师有一回和我说,木心老先生对他不满意;我问,哪里不满意呢?陈老师说木心说他没有诗意。陈老师有没有诗意我不知道,但老爷子确实厉害,他点出了文学的要点。文学到底是需要一些诗意的。生活也是。在今天,任何一个有钱人,都希望自己儒雅、斯文,你要说人家是土豪,会让他恼火的。
我女儿今年九岁,她出生在城市,生活在城市。记得和她说诗词,念到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还需要解释一下,到底缺乏感同身受。想起我当年,坐在乡村教室里,一扭头,就看见窗外树上有几只鸟在叫,远处水田里几只白鹭在那里飞,这是多么美的回忆啊。而乡村的回忆里,风物之美,何止黄鹂翠柳、白鹭,还有很多很多美的东西。雨后挂在南瓜、茄子上的水滴,远山的薄雾,河里的鱼虾,都给了我很美的印象,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
我老家在安徽的西南部,和刘亮程先生说的新疆的乡土不同,现在时节,充满了生机,处处是新绿,处处都是美,处处都是诗意。只有乡土里的风物才会有诗意,我们断不会说三室一厅的房子有诗意,不会说那小汽车有诗意。你看诗这个字的字形,言字旁,寸土,说明诗意首先要有地气,要接触乡土。而多一些乡土视野,会让我们的散文写作多一些诗意,多一些美。
我越来越感受到人生的艰难,每个人活着都有各自的艰辛。所以,汪曾祺说他写作就是人间送小温,我也希望自己的写作给那些繁忙的人一些安慰,让庸常的生活多一些美。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初夏5月,在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楼西村,原本抛荒的1000多亩土地今年都换上了青色的“新衣”,只见青黄色麦苗随风摇...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