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46中学 修月)
修月,合肥市第46中学语文教师,曾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市级教坛新星;包河区“师德先进个人”、美德教师;所带班级中考语文成绩优异;多篇论文获市级奖。
距离中考仅余二十多天,无论学生,抑或老师,最后阶段的语文复习,都应当注重实效性。
学生篇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15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有近1/5的分数直接源于教材,如古诗文默写题、文言文阅读题等。最近两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增加了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这部分知识即藏匿在语文教材的注释里。以2020年安徽中考语文为例,其综合实践活动题中考查到的建筑物名称(醉翁亭、黄鹤楼、幽州台)、古人字号(诸葛亮、杜甫、辛弃疾)、戏曲角色判断,均可在语文教材中找到对应篇目和相关注释;作文题的材料则直接摘选自九上课文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语文教材中编选的经典篇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学习资源,最后二十多天,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非常必要。
二、研做真题,把握方向。如何提高成绩?有人笃信刷题必能提分,有人选择精练细思。就语文学科而言,因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我认为:一味刷题不如练思结合;牢记答题套路模式,不如掌握析读文本的方法;狂做模拟题不如研读中考真题。纵观2018~2020三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可以发现,有些题目极具有参考价值,如2018年说明文的第8题(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2019年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机器学习),及整合了名著阅读的小语段阅读题;2020年的材料作文题等。研读中考题不只是“做”题,更重要的是“读”题:读文本,揣摩出题者选择文本的思路;读题干,明确出题的方式;读答案,研读答题的方向和如何规范答题。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三、系统整理,攻克难点。考前复习时间短,语文所涉知识面广类杂,系统整理尤为必要和重要。我们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从基本知识、答题方法、难点突破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如阅读,可按照文体来分类,标记不同类文本阅读的技巧、整理常见题型、归纳答题思路、规范答案表述等。再如作文,可按照景、人、物、事四类来整理自己使用过的素材,并精心打磨其中的四、五则,再结合具体的作文题进行快速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训练,切不可背记范文,以防套作、宿构。
四、平稳心态,坦然应试。随着中考时间的逼近,大多数学生与家长都会产生紧张甚至焦虑的情绪,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习,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过度焦虑则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家长和学生双方都做出自我调整。考试,考的是综合素养。优秀成绩的取得,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平稳的心态。
老师篇
考前最后二十多天的复习,老师应做到心中有课标,案头有计划,手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注重筛选与整合、精讲与精练、扩展与提高。
筛选与整合。考纲取消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不再划定古诗文考查篇目和名著考查书目,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名著阅读书目都成了考查的对象,这就需要老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和整合,从而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精讲与精练。实际教学中,最后阶段的复习多以做题与讲题为主,学生练习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老师讲题缺乏方法指导意识和详略意识,耗时多、收益少。语文科目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体现在中考试卷上,考查内容更为丰富,题目形式更加多样。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既要练习典型的传统题,也要练习符合中考命题方向的创新题;既要讲清答案,更要揭示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
扩展与提高。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最后的复习中,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多关注书本外的知识,如重大新闻、社会热点、现象型影视剧等,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避免思维固化,从而扩展视野,提高素养。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中考越近,越要注重复习的实效性,越要平稳心态,方能静待中考花开。
新闻推荐
红色电影演“活”历史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肥市分行露天电影进社区活动深受居民喜爱
本报讯“我上午出门听讲隔壁的登云庭小区放映了露天电影,自己当时不知道,没有去现场观看,还觉得有些遗憾呢,谁知道这活动今天...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