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新。连日来,记者走访单县乡村田野,看到的是一幅幅多彩的备耕图。
“科技大篷车”下乡来
在杨楼镇张庄村紧靠大路的一块麦田旁,“科技大篷车”被几十名农民包围着。通过车载音响,农技人员张鑫正饶有兴趣地讲解春灌备播知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为帮助农民朋友掌握科学种植知识,该县科技、农业、林业、农机等部门启动“科技大篷车”进村庄、到田边开展科技培训,22名农业专家讲解春季田间管理常识,现场解答群众的疑问。“往年备春耕多是买种肥,今年我们注重解决农民朋友遇到的灌溉、春管、备耕的科技难题,现教现用,效果明显。”县科协负责人说。
跟着“网络感觉”走
这天,南城办事处罗汉参产业协会的6位会员坐在电脑旁发布罗汉参选种要领。会长袁福军说:“今年我们可发展罗汉参种植面积5000亩,种植管理技术常识在网上发布是协会工作的一部分。”如今,像罗汉参产业协会这样通过网络发布种植、养殖、加工和查询市场信息的农业产业组织有100多个,种植户备耕不再跟着感觉走。单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的作用,组织科技、农业、农机等部门技术人员“走进”网络,通过面对面、互动式讲解农技术知识,发布生产技术资料,开展“网络备耕”。
备足首道“营养大餐”
“这一立方鸭粪50块钱,都抢着要呢!”在单县终兴镇朱双楼村北,正往三轮车上装鸭粪的农民吴学军对记者说:“这是小麦、山药、大蒜爱‘吃\’的最有营养的大餐。”近年来,单县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种植户对农家肥倍加青睐。山药种植大户关子亮积蓄了100多立方“土杂肥”,等待山药田开沟。他说:“发酵的农家肥不仅有效缓解土壤板结,还促进了作物增产增收。这就是生态丰产丰收的资本。”
作为畜牧生产大县,单县林下田间畜禽养殖区400多处,年可为农户提供农家肥100多万吨,完全满足40万亩山药、芦笋、大蒜、罗汉参等无公害作物的营养需求,年可为农民增收20亿元。
昔日受冷落的农家肥,如今在单县成了抢手货。记者看到农民朋友正大车小辆地往田间运送烟气腾腾的农家肥。有的还提前给土壤作了检测,备足了有机配方肥,让作物“吃”上春管第一道“营养大餐”。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王富刚
新闻推荐
...
单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