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卫东 见习记者 连通达
白东菊,单县北城办事处广圣殿村人,自幼爱好文艺,年轻时就经常参加街道宣传队的演出。2006年退休后白东菊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单县北城民间艺术团。作为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竹”的传承人,白东菊和艺术团的团员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自学在单县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元代舞蹈“打响竹”,并将其重新改编排演,传承下去。
9月4日,记者在单县文化中心前的广场上见到了准备下乡培训的白东菊。虽然今年已经63岁,但从白东菊的身上依旧能感受到年轻人的活力。
“打响竹”是单县独有的民间表演艺术,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在世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已不能从事表演,部分表演技能已失传,急需进一步挖掘、记录、整理和传承。“年轻时就爱好文艺,退休后时间宽松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了解到‘打响竹\’这项独有的民间表演艺术濒临失传,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这项艺术得以延续。”白东菊说。面对现状,白东菊和她的团员们不辞辛苦地寻找老艺人,并虚心向他们请教。2006年退休后白东菊积极组织民间文艺团队,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起白东菊和她的团员们将停演多年的 “打响竹”复活。
作为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竹”的总指挥,白东菊是团队里的“灵魂人物”,肩负着组织引导团员的任务。“打响竹”演出需要56人,带领指挥56人的队伍可不是件容易事。“演出角色多种多样,大部分角色大家都乐于扮演,也有少部分角色大家不愿意接受,比如扮演‘龟\’和‘虾\’的角色。”白东菊说。在“打响竹”的演出中每个角色在团队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因为个别角色的缺失而损害了演出的完整性。起初白东菊逐个和团员们沟通,向他们讲解角色的重要性。经过白东菊耐心劝说,两名团员接受了角色。后来经过一番考虑,白东菊给“龟”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长寿老”,白东菊和大家商定,今后大家都以 “长寿老”做为“龟”的替代称呼。白东菊告诉记者,之所以改称呼,是为了让大家对这一角色产生认可。只有大家认可了角色,才会积极参与其中。
“打响竹”不仅是一项艺术,它带给白东菊更多的是快乐、进取和健康,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在单县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元代舞蹈‘打响竹\’是以鱼虾、白鹤、龟蛇等动物的动作作为表现形式,深受百姓喜欢。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现代传媒及影视艺术的迅速普及,演出阵地已日渐缩小。我希望‘打响竹\’作为单县文化的元素可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以延续。”白东菊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通讯员 陈更胜)自“创满意”活动开展以来,单县“两抢一盗”案件明显下降,群众投诉和警情回访不满意境况大为改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社会效应,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称赞。俯身基层,开门...
单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单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