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来到鄄城县引马乡纸坊村村民张效雷的养鹅场里,他正忙着给鹅喂食。今年46岁的张效雷,中等身材,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许多。张效雷二十几岁就开始跟着村里的建筑班搞建筑,二十多年来,繁重的体力劳动,没黑没白的劳作,使他累弯了腰,家境也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效雷听别人说养鹅很赚钱,鹅蛋五六元一枚,鹅肉在南方很有市场。第二天,张效雷去徐州、南京等地考察。那一趟他没有白跑,鹅肉在南方真是供不应求。
回来后,在村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张效雷在村西租用8亩杨树林,投资30多万元,拉起了院墙,购进了饲料设备,买了3000多只半成鹅,开始了他的养鹅生涯。从此张效雷便起早贪黑,精心照顾这些“宝贝”,喂食喂水、清理卫生。为了掌握更多的养鹅技术,他购买了书籍。
张效雷告诉记者,之所以租用林地,一是租金低,林下养鹅成本低;二是树下长草,鹅吃树林子里的草和虫子;三是鹅粪变成有机肥料又重新来滋养树,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同时,养鹅也不愁销路,可以卖给周边市场订购的客商,也可以卖给郓城、菏泽的食品厂家,现在鹅还没有下蛋就有客商来预订。
“我还准备投资10万多元,上一套孵化雏鹅设备,利用自己的鹅蛋孵化雏鹅,这样可以降低饲养成本,还能带动周围群众致富。”张效雷笑着说。
近年来,纸坊村“打白鹅牌,唱白鹅戏,发白鹅财”,目前全村养鹅大户已发展到11家。村里为鼓励养鹅专业户,成立了养鹅协会,走“公司+养殖户+养殖基地”的发展路子,鹅蛋、成鹅由公司以高价代购,统一销售。协会确定了两手抓的思路:一手抓培训,一手抓良种推广。他们在培训上下功夫,做好两件事:一是搞讲座和发放资料相结合搞好培训。该协会把养鹅技术刻录成光盘向群众播放,编写了养鹅明白纸,发给养殖户,一些养殖户称这是朝夕相伴的老师。二是外请专家讲课和培养当地人才相结合搞好科技培训。同时,搞好优良鹅品种推广,实施配套高效饲养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综合生产技术,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创造品牌。
说起今后的打算,陪同采访的村干部介绍说:“今后,村里将积极引导扶持群众推广林下养殖模式,切实将林下养殖作为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
记者 常慕城 通讯员 傅成银
新闻推荐
...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